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夏日炎炎,岸绿水清的滨水空间成了市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然而,据媒体报道,除了沿河闲憩、遛弯健走,也有不少人贪凉下水野泳甚至登高跳水,其中还不乏儿童,实在让人捏一把汗。
在不少人眼中,户外戏水既能消暑又能亲近自然。下水捞鱼、游泳、打水仗乃至跳水,花样玩水“不亦乐乎”。特别是近些年,在扎实的生态行动下,北京城市“蓝网”不断织密,不少河道去污还清、葱茏宜人,民众的亲水热情愈发高涨。可问题是,河多了、水清了,就可以放心下水吗?
“亲水”“近水”不等于“进水”,花样戏水其实隐患重重。要知道,不少景观河道、开放水域、公园小溪等等,本身并不是为市民戏水、游泳而修设,大量河段表面看似平静清澈,深处却暗流汹涌,一不留神就可能陷入淤泥水草、漩涡深坑。更何况,眼下汛期未过,河流水位、水流不时变化,水下不确定性增多,加上周边缺乏保护措施和救援资源,一旦出险后果不堪设想。
户外河道不能想下就下,许多新玩法也会让风险进一步放大。比如,有人自制跳台,但跳水是相对专业的运动,跳水姿势不科学,可能会被河面拍伤,如果河水较浅,硬化的河底及河底的碎石、玻璃等杂物可能会撞伤、划伤头部。再如,有人玩桨板时不避让游船,要知道大型游船的行驶速度并不慢,离得太近容易发生碰撞,导致桨板倾覆。
说到底,图一时之快,拿安全冒险,太不值当。有的大人还不管不顾带着小孩下水,更不应该。针对这种情况,规范管理刻不容缓。说起来,就野泳问题,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公园条例”及“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规范警示以及处罚规定。每每入夏,相关方面也会加强巡查、劝阻,在重点区域设置围栏,但由于板子打得不痛,往往难以威慑试探底线者。而除了刚性的约束和惩处,宣教引导也必不可少。如多立牌、多警示,某个河道到底能不能下水,应该写得明明白白。若是不能下水,一些警示牌上除了“禁止戏水”等字样,或可进一步提示水有多深多急、有哪些危险因素等,及时劝退冒险贪凉者。
从更大范围看,“户外水上乐园”火热也折射出供需之间的落差。公共游泳馆供不应求、收费偏高、人多扎堆,户外小溪、河道景色宜人,还不收费,忍不住就想下水耍上一耍。对广泛的“亲水”需求,是不是也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辟更多普惠规范的室外戏水场地。这其中,或不妨引入一些社会资源,解决管理人员、资金短缺的难题。直面问题、正视需求,疏堵结合、多管齐下,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消暑的环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