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小枢 李峰 高樯 曹立萍 杨唯伟
2024年,定西市工业企业总数达200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6户,较2021年净增148户;
2024年,定西市中医药加工、马铃薯加工、矿产加工等3条产业链产值均增长20%以上;
2024年,定西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
…………
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定西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定西,是一个传统农业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古称“苦瘠甲天下”,40多年前,甚至有“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说法。
岁月更迭,时间流转。
如今,走进陇中大地,看到的是现代化的工厂、智能化的工业设备、熟练的产业工人,感受到的是新型工业聚集地的澎湃动能。
从传统的农业大市到连续两个年度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工业经济稳增长突出贡献地区。定西,何以能?日前,甘肃日报调研组一行深入定西市各工业园区、厂房车间,探访一个传统农业大市的工业之变。
育产业 夯实工业之基
海澜之家、七匹狼、劲霸、探路者……你能想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服装,竟出自定西市通渭县的一个纺织加工厂吗?
在通渭县东川工业园区,一家名为甘肃探越创艺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数百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裁剪、制版、缝制、充绒、检查,一件件贴有品牌标识的羽绒服在流水线完成制作。
“现在正是赶制冬季服装订单的时间,目前我们车间6个班组,200多名工人,每天可以加工完成近800件羽绒服。”甘肃探越创艺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卢亚明说。
谈及企业这几年的发展,卢亚明十分感慨。他说,企业刚成立时,是个只有50多名工人,年产值不足百万元的小作坊。5年多时间,企业已经发展成为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年产值达2300万元的规上纺织加工企业。
甘肃探越创艺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忙着赶制订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摄。
这家地处县城的纺织企业,何以能发展如此之快?
在卢亚明看来,企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通渭县深厚的服装产业发展基础,也离不开这几年县委、县政府对服装纺织产业的重视。
“的确如此!”通渭县商务局副局长闫丽娜说,20世纪80年代,通渭县就开始发展服装纺织产业,拥有一批熟练的服装纺织产业工人,这是当地服装纺织产业发展的基础。
产业基础有了,关键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闫丽娜告诉记者,这几年,通渭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服装纺织产业发展优势,抢抓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打造服装纺织产业园区,引进一批现代化服装纺织企业,推动当地服装纺织产业链不断延伸,现代服装纺织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在当地政府产业政策支持引导下,以甘肃创润服饰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服装纺织企业,不再只满足于从事简单的代加工业务,而是逐步探索自主设计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更多参与到服装全产业链中,谋求企业更长远的发展。
“我们投资建成高标准的制衣生产车间,引进了先进的成衣加工设备,并不断加强研发及设计力度,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打造企业自有品牌,以期获得市场认可,赢得更多发展机遇。”甘肃创润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安亚斌对于企业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如今,通渭县已发展纺织服装行业经营主体245家,年产各类品牌服饰530万件、家纺165万件套,年产值达19.2亿元。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家住通渭县平襄镇曹家坡村的张军香,在当地一家纺织企业务工,每个月工资最低也有3000多元,订单多的时候能拿到近5000元的月工资。她说:“现在就在家门口务工,也能顾得上孩子,好得很!”
目前,通渭县服装纺织产业带动当地3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万元。
补链条 积聚工业动能
一家年产30万吨的铝用碳材料企业从签约、建设到投产需要多长时间?
这个问题,在定西市陇西县的答案是:14个月。
为何有如此之快的速度?这家企业又为何会选择落户在这样一个西北小城?带着问题,记者来到这家名为陇西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的企业。
走进企业车间,看到智能化堆垛天车正对重达数吨的炭块进行精准码放,燃控系统自动调温系统正在根据原料特性自动调节窑炉温度;走进企业集中控制室,每一项生产数据正在不断更新,每一个生产工序都可实现一键精准控制……
陇西索通碳材料成型车间集中控制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高樯摄。
“我们采用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可实现全流程数字控制。”陇西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志军介绍,目前,企业生产稳定运行,仅今年一季度已经实现产值2.78亿元。
为何选择落户陇西?董志军表示,无论是从企业生产成本来估算,还是从长远发展来看,落户陇西都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陇西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摄。
“陇西,是西北重要的铝产业加工基地。企业生产铝用预焙阳极炭块,可以就近直供当地的电解铝企业,实现就地消纳,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成为当地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与周边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循环。”董志军说。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
陇西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铝用炭材料项目的投产,满足了铝产业上游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这对于补齐陇西铝加工产业链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索通项目投产的重要性,我们工信部门组建特别工作专班,协助企业办理能耗指标申请、协调闲置土地置换、推动线路改移工程等各种前期手续,确保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4个月,较同类项目周期缩短40%。”陇西县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
随着索通项目的投产建设,陇西依托西北铝业铝合金材和东兴铝业35万吨电解铝产能,已逐步构建起“铝用炭材料—电解铝生产—铝加工—先进铝设备及产品制造—废铝回收”全产业链,形成资源共享、循环完整、互为补充的铝产业链发展格局。
数据显示,2024年陇西县铝冶炼及加工产能达82.5万吨,铝产业总产值突破13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72.8%。
强链条 提升工业质效
一颗马铃薯可以制成多少种产品?
面粉、粉条、饼干、薯片、薯泥……在定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那一碗用马铃薯淀粉制作而成的定西宽粉。
双向螺旋搅拌制浆、钢带涂布成型、紫外灯灭菌、标准化切割……在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了马铃薯淀粉“变身”为定西宽粉的全过程。
“你们看到的是我们企业2023年升级改造后的生产车间,配备了两条自动化涂布蒸汽工艺生产线,每年可以生产鲜粉和干粉近万吨。”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销售负责人茹安军介绍道。
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无菌化包装车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摄。
为何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车间改造?
“我们想要做一碗真正无磷矾、无须泡的定西宽粉。”茹安军告诉记者,企业采用国内目前最为先进的无矾制作工艺,不仅保持了定西宽粉原本爽滑劲道的口感,而且做到“鲜粉冲泡即食,干粉免泡即煮”,让消费者不仅吃得放心,吃起来也更加方便。
目前,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已推出即食汤粉、即食拌粉和即食火锅粉等6大系列、30多款产品,销售至四川、湖南、广西等全国各地市场,年销售额近一千万元。
在定西,像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有29家,加工能力达96万吨,马铃薯加工产值达40亿元。
不仅如此,近年来定西着力打造“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主食—定西宽粉—休闲食品”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逐步形成了良种选育、种薯扩繁、标准化种植、专业农机研发生产、淀粉和主食化产品精深加工、地理标志产品营销推广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定西陇峰淀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推出了30多款产品,深受市场欢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摄。
如今,定西一颗颗“个大质优,口感醇厚”的土豆早已实现“华丽变身”,走出了山沟沟,走进了大超市,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金蛋蛋”。
2024年,定西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54亿元,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
如今的定西,中医药、马铃薯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和有色冶金及加工重点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新型建材、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集聚发展态势,工业经济运行正呈现出存量优化、增量扩大、质效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步入新时代,定西正集全市之力,将工业追赶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稳产达产、招大引强、梯度培育、改旧育新、集约集聚等方面培植后发优势,以更强信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发展新格局,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追赶发展蓄势赋能。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