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忠佩
一圈又一圈,随着擂茶杵在陶钵的内壁上研磨,茶饵成了粉末状。一旦往茶饵注入开水,刹那间清香飘逸,陶钵内绿意茵茵。无论在于都的乡村古树下或祠堂内,还是村民家中的堂前,擂茶者都有个相同的身份——客家人。
在赣州的青山绿水之间,于都的源流是客家原乡,不同姓氏把迁徙、扎根的传奇写在了宗祠之上。走进于都客家人的聚居地,去体验客家风情,罗田岩石刻、濂溪阁、濂溪书院,以及重光宝塔,都透出不同年代的包浆,那味道令人迷醉。山峦、河流、乡村、圩市,成就了生活的图景和烟火。而让我回味无穷的,莫过于一碗擂茶了。
擂茶,于都客家人好客的代名词。正如当地民间“请茶歌”所唱的:“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
那天溯着梅江而行,我们来到了典型的客家古村——寒信村。明代洪武年间肇基的寒信村,曾是赣州东部六县水路航运的码头,萧氏一族的客家人在这里因水而居,因水而兴。原来客家人的安家兴业之地,已然转化成了远近闻名的和美村庄。路边商铺连排,门头上挂有“赣南客家擂茶”“江畔茶语”等牌匾。
漫步梅江江畔,前方榕树下等候我们的是方言婉转,小吃鲜香,还有一碗擂茶的清香。
与泡茶相比,擂茶要繁复得多。诚然,擂茶的主料离不开茶叶,而炒熟的炒米、芝麻、花生,是擂茶的标配。在茶钵中擂成茶饵时,必须滴入山茶油,抑或小磨麻油进行调和。同样是擂成粉末状的生姜、橘子皮、八角茴香,或者擂成泥的紫苏、薄荷、芫荽,都是作为调味品出现的。当糊糊稠稠的茶饵有了开水的注入,一碗绿意茵茵、口感丰富的擂茶,才算大功告成。
面对再多的食客,擂茶人依然是那么从容,不仅手上功夫娴熟,还可以根据客人喜好,提供甜口和咸口的擂茶。况且,粿盒中用来佐茶的,还有云片、瓦角酥、烧卷子。
相对而言,生姜、橘子皮、八角茴香的味道有些冲,我更喜欢紫苏或薄荷味的,那种淡淡的植物清香会在唇齿间萦绕,既有植物的清香,又有炒制的烟火味道。
一碗擂茶下肚,立刻神清气爽。何况,每一碗擂茶里,都蕴含着客家人的祝愿,那就是健康与美好。
一群山雀从庵背山飞到榕树上,又突突地朝梅江边的宽田与车溪方向飞去。阳光从云层中挣脱出来,榕树上滤下了斑斓的光影。我发现陶质的擂茶钵里,似是一层盈绿的光轴在漂浮。
古村,祠堂,榕树,洲滩,梅江,对于我而言,都是一个个陌生的场景。毕竟,我是第一次来到寒江村,然而,这里却给了我回到家乡的感觉。不敢肯定的是,是否是一碗擂茶进入体内发生的变化。因为,茶不仅与我,与你,乃至与世界都是相通的。
坐在榕树下的小方桌前,一碗擂茶给了我无尽的遐想。水,植物,让一碗擂茶在客家人的生命中循环。显然,每一碗擂茶里都有客家人擂出的一抹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