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事情简单得像童话:孩子把电话手表塞进纸袋,纸袋被留在列车,纸袋又混进垃圾,于是八吨垃圾被倾倒在烈日下,两名环卫工人徒手翻找四小时,手表被高举过头顶——镜头定格,媒体打出“暖心”字幕。可屏幕外的我,却像被塞进蒸笼,汗从脊背一路烫到眼窝。指责谁?竟一时找不到靶心。
先说失主。卢女士在采访里庆幸“定位显示还在大同”,于是拨通12345。我想象她挂断电话后的表情:焦急里夹着笃定,笃定里还有一丝对“城市服务”四个字的浪漫想象。可她是否被告知——找回的代价是两位环卫工人要在高温天的发酵垃圾里,把八吨腐臭一捧一捧地刨开?如果她提前知道,会不会当场改口“算了,不值”?新闻没有写,我也不敢替她回答。
再说环卫公司。通报里轻描淡写“紧急调运、空地翻找”,像在说把文件从A抽屉移到B抽屉。可那八吨垃圾不是Excel表格,是汤汤水水、碎玻璃、用过的口罩和苍蝇的狂欢。公司有没有提前测算人力成本?有没有问一句工人愿不愿接这单“临时KPI”?公告一字未提补贴、饮料,甚至一副加厚手套。
最后看环卫工人。他们没出现在镜头前,只有两只套在塑料手套里的手,像两片在垃圾浪里漂白的叶子。四小时里,他们有没有被玻璃划破指尖?有没有被馊水溅进眼睛?这些细节被“高效协作”四个字轻轻抹平。
指责谁?好像谁都可以被原谅,又谁都不该被放过。失主只是按了求助键,公司只是执行“为民服务”,工人只是“服从安排”。可正是这层层叠叠的“只是”,把最弱的一环推到了最烫的地面。
手表最终被擦干净了,故事圆满结束。可我知道,那两位工人的手掌缝里,大概还留着垃圾的酸臭;而卢女士的孩子戴上失而复得的表,也许会在某天忽然想起:这块表曾经躺在八吨垃圾里,像一枚被城市遗忘的心脏。
原标题:《新民随笔丨找不到靶心》
栏目编辑:郁晶陶 题图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