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天多云为主,气温上升明显。早间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气温在26~28℃之间,市区徐家汇站28.4℃。预计今天最高气温可达35℃。湿度较大,体感不舒适,请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升温迅速,大气中积聚了不稳定能量,加之处在高空冷涡的底部,上冷下暖的结构有利于对流发生,午后一些地方容易出现短时阵雨或雷雨。请适当留意最新的预报信息。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5年7月14日11时05分发布高温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本市今天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超过35℃,请注意用火用电安全,做好防暑防晒工作。
周二和周三的天气形势没有大的变化,上海仍是多云为主的高温天气,周三的最高气温可达38℃,午后仍存在热雷雨可能。周四上海主要受副热带高压边缘影响,持续高温天气,降水比周初更明显一些。周五起上海会多阵雨天气。不过周后期的天气有较多变数,一方面副热带高压断裂成大陆和海上两部分,海上又有新的热带系统活动,预报也会出现更新调整,请大家及时关注我们发布的最新预报信息。
网友评论:又闷又热
7月12日,闷热的上午,空气里翻腾着热浪。新民晚报记者走进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指挥大厅,电话铃声正此起彼伏地响起,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急救车出车、现场处置的实时汇报。蓝色大屏上,来电数量、出车数量的数据条不停跳动,像脉搏般记录着调度员们连轴转的忙碌。
“每年夏天这时候都是120的用车高峰,周末出车量稍降了点,但最近整体还是高位运行。”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通信部副部长邵贇说。话音刚落,调度台前的电话又响了:“这里是120调度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人有意识吗?好的,救护车马上到,您在小区门口接应一下。”简短的对话里,藏着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调度中心监控画面高温天里的身体“预警”
当天一早,浦东陆家嘴街头就传来了紧急求助。一名约40岁的女士突然瘫倒在地,热心市民急忙拨通120。急救车很快赶到,医生检查后发现,女士前一晚没休息好,加上高温炙烤,身体水分流失,一下子就“扛不住”了。送往医院的路上,她虽已清醒,但仍觉得浑身乏力。
“夏天头晕乏力的情况特别多,不少人以为是中暑,其实背后原因复杂。”急救医生解释,“天热出汗多,身体丢了液体;体表血管扩张,血压容易降下来;加上很多人夏天没胃口、吃得少,热量消耗又大,血糖也容易偏低。”他尤其提到,有些女性为了保持身材过度节食,本身体代谢就低,再遇上生理期,头晕乏力的贫血症状就更常见了。
当然,高温天最该警惕的还是中暑。医生强调,在高温环境里出现胸闷、头晕、恶心想吐,都是中暑的前兆;而最危险的热射病,是会致命的。“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非要出去就戴遮阳帽、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服;在室内就用好空调、风扇,别让自己闷在热浪里。”
街头电动车的夏日警示
10点多,福泉路上,一名骑电动车的年轻女子与轿车相撞,整个人翻倒在地,肩膀和手肘重重着地,当场疼得说不出话,瞬间挂上“痛苦面具”。120 赶到后,立刻将她送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拍片检查是否骨折。
调度中心监控画面“近年来,电动车事故不少,尤其是外卖骑手抢时间,更容易出状况。”接线员感慨,“有的市民骑得好好的,被旁边飞速驶而过的电动车带倒,容易骨折;有的电动车开得快,遇上左边车辆突然右转进小区或单位,双方一不注意就撞上了。这几天上海老下雨,骑电动车千万慢点开,别骑在马路上的白线上,太容易滑倒了。”
在发生事故后一定要检查伤情,别觉得当下四肢能动就没事,最好去医院查查。要是有头晕、恶心、四肢动不了的情况,可能是颅脑外伤或骨折,千万别随便搬动,赶紧打120等专业救援。
重点人群需筑牢健康“防线”
“自6月17日至7月7日的数据显示,上海市急救业务量明显提升。其中,120电话呼入量15.80万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15%;救护车出车量为7.08万车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26%。疾病种类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等。”邵贇告诉新民晚报记者,自本年度首个高温天气以来,中暑患者已超60余例。
同时,暑假里外地游客的急救需求也明显多了起来。热门景区和周边酒店,不时有游客突发不适被送医。有的是在景区暴晒太久,头晕心悸;有的为赶行程累坏了,或是饮食不规律闹急性肠胃炎。
一上午的调度记录里,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突发急症的派单占了不小比例,脑梗、心梗、突然晕倒的情况频频出现。这些老人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不管天气太热太冷,他们都是“高危人群”。“老年人居家一定要合理使用空调,早晚开开窗通通风,外出避开正午高温。”邵贇提醒,“子女要多关注老人的健康情况,一旦头晕、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手脚麻…马上送医院。”
这份“救命指南”请收好
在调度指挥中心的后台,新民晚报记者看到“智慧急救”系统正高效运转。急救车里装着实时视频监控,调度员能随时掌握车辆位置、状态,遇到问题立刻协调。对患者和家属来说,这份“智慧”更贴心:拨通120后,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急救车辆,患者上车后,急救医生用随车设备就能和目标医院连线,远程会诊、提前沟通,为救治抢出宝贵时间。
调度中心可看到急救实时救治情况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钱文雄告诉新民晚报记者,中心持续关注天气情况和高温预警,通知一线人员做好车辆和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工作,确保值班车辆和急救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合理、科学地安排值班车辆,提高急救响应速度,以应对高温天气带来的业务高峰。
哪些情况要打120?如何区分紧急还是非紧急的情况?邵贇表示,科学判断是关键。突发9大危重症状有一句口诀:昏痛喘,气血冷,伤风水。具体来说就是:昏(昏倒),痛(胸痛),喘(气喘),气(气道阻塞),血(严重出血),冷(出冷汗),伤(严重创伤),风(中风),水(溺水)等,以及短时间内原有症状明显加重的情况。此外,高温相关急症,如体温超过40℃、无汗、昏迷(热射病),或出现肌肉痉挛、休克症状(热衰竭),也都属于紧急情况。
另外一些非紧急的医疗情况,可以自行就医,比如轻微外伤、普通发热感冒,以及一些慢性病管理。
今夏高温天多,120的出车数量正在持续攀升。上海120向各位市民倡议:合理使用急救资源,非紧急情况请勿随意拨打“120”,保持“120”“生命热线”畅通。
新民晚报
记者:左妍
编辑:唐梦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