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路炳阳 北京报道
高铁作为现代交通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不仅是技术的集成,更是发展的引擎。
“高铁发展初期,应在局部区域选取关键项目开展先行先试,通过试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积累经验,再由线成网、由区域到全国推广。”7月9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发展让生活更美好”论坛上,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总经理赵勇,对希望建设高速铁路网的国家给出这样的建议。
规划引领: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赵勇称,从实践来看,高铁建设应适应本国国情,注重规划引领。他举例称,中国于2004年首次颁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规划建设“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2016年再次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描绘了“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蓝图。在此基础上编制一系列“五年发展规划”,有序推动了项目实施。
高铁是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既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全球化视野、引进世界先进成熟技术,又要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自主创新道路。赵勇强调,高铁建设要充分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要求,防范投资风险。项目决策阶段深入开展研究论证,控制投资规模,建设阶段加强施工组织管理,节省建设成本,运营阶段积极培育客流,开展多元经营。
在回答高铁是否只适用于富裕国家时,赵勇表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实践经验来看,高铁不仅适用于富裕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高铁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改善公众出行条件,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创造新机遇,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等消费产业发展。
赵勇以雅万高铁举例称,雅万高铁是发展中国家建设高铁的典范,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通车后,将雅加达和万隆间的通行时间从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多分钟,带动印度尼西亚加工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吸引投资,产生经济集聚的溢出效应。
就此,西班牙铁路基础设施管理公司规划、项目与建设总经理路易斯·亚马斯·马丁内斯也称,建设高速铁路学习别国经验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在没有统一适用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本国自身的具体需求,同时寻求别国一些经验分享和技术借鉴。
关于在建设早期阶段应优先考虑哪些战略、技术或制度步骤,路易斯·亚马斯·马丁内斯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监管框架,还要有长期资金支持。
因地制宜:把握发展节奏与风险防控
在空铁联运方面,赵勇表示,在有条件的地区实现高铁线路直接引入机场,能够有效促进空铁联运,方便旅客联程出行,推动高铁与民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同时赵勇也指出,高铁线路与机场在运输能力上有较大差异,高铁双向年输送能力远大于大型国际机场的年吞吐量,因此,在规划阶段,应从客流需求、建设条件、工程投资、综合效益等多个方面充分论证高铁线路引入机场的必要性,为项目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就是否应在市中心外再规划和建设车站,以对接机场,赵勇认为,首先要从铁路经营内部效益看,车站选址应综合考虑城镇与人口发展趋势、客流需求分布特征等因素,增加项目经营收益;也要从城市发展外部效益看,对于正处于发展扩张期的城市,在城市外围新建车站可以作为疏解老城压力、引导新城发展的支点。
在同场论坛上,波兰铁路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兰·别洛乌德就既有普速线路进行现代化改造与新建高速基础设施之间的选择与平衡问题,发表了看法。
他认为,更新现有的传统线路还是建设全新的高速铁路,这一决策不能做简单的成本效应分析,必须将其视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结构的战略性投资,做好决策需要遵循主要的标准和关键的考量因素,同时要对成本、容量、旅行时间、地域的凝聚力、环境影响以及前瞻性方面进行评估。
对既有普速线路进行现代化改造,还是新建高速铁路,应当依据哪些标准,路易斯·亚马斯·马丁内斯认为,每种情况都必须仔细分析。“在选择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成本、容量、旅行时间等影响因素。”
(编辑:吴婧 审核:杜丽娟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