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年来,网信、广电等部门持续加大对文娱领域“饭圈”乱象的治理力度,针对拉踩引战、恶意攻击、造谣诽谤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取得了积极成效,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监管趋严,部分不良“饭圈”群体的“黑粉”行为开始变异升级。他们不仅蓄意编造谣言、操纵传播路径、误导公众认知,甚至试图通过制造舆论压力,对特定演艺人员进行所谓的“封杀”。
曾有案例显示,某些极端粉丝炮制“行业黑幕”举报信,蓄意制造舆情事件,借此谋取话题流量,通过精心策划的“控局式”流量操作,让艺人出现“负面舆情”,进而失去工作机会。还有部分极端粉丝,只因在节目录制中未能获得预想中的站位、互动和纪念品,便编造不实情节,集中拨打监管投诉电话,谎称现场出现“踩踏事件”,逼迫节目组予以补偿。
这些极端粉丝在操控舆情乃至煽动网络暴力的过程中,频频披着“舆论监督”的外衣,假正义之名,行恶意之事。
更有甚者,出于自我满足、打击异己等目的,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有组织地进行“转发打卡”“举报打卡”等网络攻势,以规模化、系统化的操作,构建有影响力的负面声量,试图通过“流量裹挟”压制竞争者、扰乱市场。有的还频繁拨打热线电话、编写举报信,试图以舆论绑架公共决策,扰乱管理秩序,实质上已构成对公共资源的恶意占用与滥用。
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扰乱网络秩序,更挑战了法治精神,损害了社会公正,其危害不容小觑。一旦追星诉求异化为“情绪勒索”,一旦网络生态被裹挟进“粉圈内卷”的情绪化漩涡,受损的不仅是文娱行业的风清气正,更是整个社会治理的规范运行与公平公正。
社会对公众人物的监督应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为基础,以促进行业规范与公序良俗为目的。而“黑粉”炮制负面信息、恶意拼接内容、散布谣言的行为,其核心是靶向性污名化、人格攻击与网络暴力。这不仅侵害艺人的合法权益,干扰其正常创作生活,也剥夺了理性粉丝文明表达喜爱的正当权利,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清朗生态。其本质,是一种以私害公、以虚压实的网络不法行为,必须坚决依法打击、彻底整治。
应该看到,整治“饭圈”乱象,不仅是规范粉丝行为的问题,更是重构文娱经济运行逻辑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饭圈”的参与者以青少年为主,处于价值观和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的关键阶段,极易受不良信息诱导而失去判断能力,陷入从众心理,盲目参与攻击举报等行为。同时,部分“粉头”与自媒体营销号为了攫取流量与变现机会,刻意煽动情绪、挑起纷争,制造话题对立,诱导粉丝卷入无谓纷争。网络水军更是推波助澜,以转发控评、刷屏举报等方式,制造流量假象,裹挟公共话语资源,损害行业生态健康。
自“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以来,中央网信办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正逐步形成合力,促使明星艺人、经纪公司、社交平台和粉丝群体等多方主体走向有序规范。国家体育总局今年1月也表示,把“饭圈”乱象治理作为当前紧迫任务抓紧抓实。此外,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打击整治网络“饭圈”乱象,并与宣传、网信、文旅、广电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有效督促网站平台、相关机构切实加强“饭圈”群体线上线下行为的管理。
网络空间是全体网民共同生活的空间。唯有守住法治红线,旗帜鲜明地抵制“饭圈”乱象,斩断“流量挟制”链条,才能让文娱行业在理性中有序发展,让粉丝文化成为弘扬时代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积极力量。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