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月14日10时26分,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6号机组迎来关键里程碑时刻,其穹顶成功吊装就位。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该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反应堆厂房顺利封顶,工程建设正式从土建施工阶段全面转向设备安装阶段,为后续的核电项目建设与运营按下“加速键”。
核电站的穹顶堪称反应堆厂房的关键安全屏障,对保证结构完整性和密封性起着决定性作用。陆丰核电6号机组的穹顶整体呈双曲面壳体结构,由钢板、角钢龙骨、栓钉及内部构件精心构成,总重量高达275.1吨,直径达45米,规模宏大且结构复杂。该穹顶先在钢结构集约化基地完成生产预制,随后分块运输至现场进行整体拼装。
在穹顶拼装过程中,项目建设团队积极借鉴行业先进经验,引入多项创新技术优化施工工艺。通过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可视化管理技术,实现了对拼装过程的全方位、动态化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运用穹顶拼装胎架支撑系统,为穹顶拼装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支撑,确保拼装精度;采用激光智能跟踪高效MAG自动焊技术,提高了焊接效率和质量。同时,借助物联网 + 云平台数据处理技术,开发出焊接管理数字化云平台,对焊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实现了MAG焊接射线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为穹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穹顶吊装过程充满挑战。由于穹顶体积庞大且重量惊人,吊装时需要克服应力导致的变形、风力引发的偏摆等诸多难题。而且要在约60米的高空将穹顶与钢制安全壳筒体进行精准对接,精度偏差必须控制在毫米级,这对吊装技术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据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穹顶吊装负责人张微啸介绍,为确保吊装一次成功,团队进行了全过程模拟推演,精准预判吊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综合运用三维激光仿真及实景复制技术,对吊装现场进行精确模拟,为吊装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穹顶和吊装设备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确保吊装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时监测气象数据,根据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及时调整吊装方案,确保穹顶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都能安全吊装。通过多项先进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成功实现了穹顶的精准就位。
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目前已核准4台机组。其中,5号机组已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等主设备均已就位,主管道焊接也已完成,为后续的设备调试和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1号机组于2025年2月24日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项目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目前,2号机组正按照计划有序开展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中广核广东陆丰核电6号机组穹顶的成功吊装,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核电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后续机组的建设和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项目的稳步推进,将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