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李熙爽
峰峦叠翠,溪水潺潺,沿着沙石铺就的小路蜿蜒而上,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山的满山苍翠中,镌刻着历史印记的红色遗址处处可见。
“这间半地穴式的小屋,是按密营边缘的地窨子遗址复原的;井口用树干交叉搭建而成的‘红医泉’,是当年抗联战士们的水源;山坡上光滑平整的大石头,曾是根据地的临时手术台;还有这间低矮的土坯房,是按口述史还原的红军医院……”以遗迹为课本,以林涛作配乐,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忠实讲起了红石砬子的峥嵘过往,娓娓道来的讲述让当年的烽火硝烟在众人眼前漫开,也将人们带回了那个不屈的抗争岁月。
烽火淬炼铸就抗联根基
“讲述东北抗联故事,绕不开红石砬子。”王忠实介绍,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的创建地,是东北抗日联军诞生的摇篮。
1930年,中共磐石县执行委员会在红石砬子、西玻璃河套一带形成了小型的苏维埃性质的革命根据地,九一八事变后,迅速转变为抗日根据地。1932年,杨靖宇来到磐石后,将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并带领游击队在红石砬子山设立了指挥所。
随后,红军医院、红军枪械所、红军被服厂、红军报社等在这里悄然拔节、茁壮生长;上万名军民拧成一股绳,在这里生活战斗、深深扎根……在硝烟炮火中,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巍然成型。
这里记录了抗联史上诸多难忘的时刻。杨靖宇带领红军南满游击队在此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积极探索和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喊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总结出“游击队是灯芯,群众是灯油”的“灯芯理论”。
这里见证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磐石市博物馆馆长李秋虹告诉记者:“当年根据地条件有限,只有医生没有护士。山下支持抗日的妇女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每天冒险上山照顾伤员。”
这里还走出了大批英雄儿女。李秋虹对其中的巾帼英雄如数家珍。“中共磐西区委书记、磐石游击队指导员李克隆旧病复发,每日高烧、神志不清,一名朝鲜族女同志金凤顺每日翻山越岭来照顾他。当时,医药奇缺,粮食和食盐也接济不上。金凤顺想尽办法做小米粥,或者用清水煮野菜,为李克隆充饥。”
为阻挠群众支援抗日根据地,日伪军曾将几十名百姓押送到山沟杀害,魏孟氏就是其中一员。李秋虹说:“魏孟氏曾为抗联战士传递情报、缝制衣服、张贴标语,面对敌人的酷刑,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回望历史,李秋虹感慨万千。“红石砬子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过英勇无畏的抗争,见证过坚韧不拔的信念。”
红色引领书写发展新篇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但扎根于红石砬子的抗联精神,如同永不干涸的溪流,滋养着整个磐石。
坐落于磐石市烟筒山镇南部的官马新村,四周环山,小河绕村,近年来,村庄坚持以红色旅游为锚点,让抗联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底色。
“欢迎大家来到官马新村,这里不仅打造了红色教育展馆,还开设了红色书屋和红色影院……”7月是官马新村的旅游旺季,村庄内,一个个旅游团接踵而至。
看着攒动的人流,官马新村党支部书记申生海干劲十足。“通过挖掘红色资源‘铸魂’、兴建党建阵地‘强基’,村子闯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官马新村的发展,是磐石市红色旅游蓬勃生长的鲜活缩影。磐石市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靖告诉记者:“近年来,磐石将红色旅游与乡村、工业、冰雪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旅游业态;举办红色半程马拉松、冰雪文化节等文体活动,发扬红色历史文化;还推出了‘红城味道’‘红城美宿’等宣传主题,提升磐石东北抗联创建地的影响力、吸引力。”张靖说,2024年磐石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人数占比七成以上。
文旅产业势头正劲,农业发展同样亮眼。在磐石市宝山乡北锅盔村,锦绣海棠果挂满枝头。北锅盔村党支部书记栾仁生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的果树产量虽大,但管理模式粗放,“经过深度调研,我们决定将果农拧成一股绳,走精品种植路线。”
转型第一步,需要凝聚人心。栾仁生深知,这一步要依靠党员。“村里成立了专业种植合作社,35名社员中,28名都是党员。”分享种植技巧,党员先说!种植“精品果”,党员蹚路!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摒弃了“重量轻质”的老路子,此后,果树品牌打响了,销售渠道拓宽了,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增加约5000元。“这几年,村里还掀起了返乡热。”提起北锅盔村的发展前景,栾仁生信心满满:“前景光明、大有可为!”
曾经,红石砬子的密林深处,抗联战士用生命捍卫国土;如今,磐石的广袤大地上,建设者们用智慧与汗水托起家乡的未来。岁月更迭,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但磐石人坚韧不屈的精神基因始终未变。这份源自抗联历史的宝贵传承,正驱动着磐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以昂扬的姿态书写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