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旅拍,解锁哈尔滨的多元风情。
本报记者 孙莹文/摄夏季清晨,中央大街上的老建筑在百年面包石上投下斜长的光影。阿金,这位与相机相伴17年的摄影师,支起三角架,镜头正对准一位来冰城旅游的四川姑娘,轻响的快门声传来,叩响着哈尔滨旅拍新篇的节奏。
纵观旅拍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将其划分为3个显著的时代:“1.0时代”是旅拍的“空白期”,彼时市场尚未形成规模化的旅拍服务,仅有流动商贩在景点揽客,用相机拍摄合影,收费10元至50元不等;“2.0时代”则进入了“同质化竞争期”,以“俄罗斯公主风”等单一流行风格为代表,市场呈现出高度雷同的审美与产品;而当下,哈尔滨正步入充满活力的旅拍“3.0时代”,一个以个性化、多元化、深度体验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旅拍风格与主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深刻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表达需求。
286家旅拍企业扎根冰城
数量跃居全国第五
摄影师阿金的经历,正是洞观冰城旅拍产业变迁的的一个切口。2008年,阿金开始了摄影生涯。那时,他的镜头聚焦于婚纱与儿童摄影。2022年,他离开家乡前往旅拍市场早已成熟的云南。“那时哈尔滨的旅拍市场还没有完全成型。”阿金回忆。2023年底,哈尔滨的爆火“出圈”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哈尔滨的旅拍市场。2024年6月,阿金带着在云南积累的经验与对故乡的全新期待,回来后专注于哈尔滨旅拍。
根据企查查的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旅拍相关企业19家。2023年末,数字飙升至76家。2024年末,这个数字已经如破土的春笋般跃至264家,旅拍企业数量上升为全国第八。截至今年7月7日,286家旅拍企业在冰城扎根,旅拍企业数量跃居全国第五。
美团数据也见证着冰城旅拍市场的热度:2024年对比2023年,“旅拍、摄影”相关关键词评论量同比增长超77%,“旅拍”关键词搜索量增长超333%。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45%。哈尔滨旅拍消费订单的游客中,排名前十的区域分别为:北京、吉林、辽宁、上海、天津、广东、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其中82%是女性,每两位顾客就有一位是25岁至35岁的年轻人。
冰城旅拍,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城市旅游经济,成为吸引游客驻足、体验、消费以及摄影师回归的磁石。
城市“万花筒”四季“出片”
从单一走向多元
阿金的取景地图,也书写着旅拍行业的进化史。2022年他离开时,“俄罗斯公主”写真充斥市场,如今各种风格绽放,让哈尔滨找回了自己的味道。
“哈尔滨不止有冰雪,它是一座四季‘出片’的城市”……这是众多旅拍摄影师对哈尔滨的评价。这正是哈尔滨旅拍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表层走向深度的蝶变。
工业风:老工业基地风骨犹存
老船厂锈迹斑斑的龙门吊下,来自深圳的姜先生一家,就是被社交媒体上的照片吸引来的。“船厂社区保留着大量筒子楼、雕花铁艺,带有煤棚家属楼和墙面上斑驳的时代标语,都是时代的印记,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姜先生说。哈尔滨老船厂始建于1928年,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这里既有褪色的红砖墙等老建筑,又有现代咖啡馆等店铺,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痕迹与现代生活美学气息奇妙交融。正是这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剧组来取景,更加提升了其知名度,吸引了年轻游客来打卡拍照,感受剧中的氛围。
滨洲铁路桥,这座钢架结构的铁路桥,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在这里,历史文化与松花江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这里实在太出片了”,北京游客宋女士这样评价。
在哈尔滨,工业文化不止于传承,与现代元素碰撞之后,又产生了新的视觉体验。红博商业副总经理周华斌告诉记者,西城红场的原址为哈尔滨机联机械厂,作为原东北老工业基地旧址改造项目,它保留老厂房历史风貌并融入现代设计,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承载时尚与艺术的空间载体。
建筑风:万国建筑博物馆
中央大街被视为哈尔滨的浓缩版。欧洲15至19世纪的建筑流派都可以在这条1000多米长的街道上寻得“芳踪”。在中央大街拍摄旅拍的四川游客赵女士告诉记者,前几天她刚游历过哈尔滨,并按计划抵达了长白山,继而准备奔赴沈阳。然而,离开哈尔滨后,一种强烈的遗憾在心头萦绕。最终,她再次折返回哈,只为在镜头里定格自己与哈尔滨的珍贵瞬间。
自然风:冰与花的四季诗篇
冬日冰雪胜境自不必说,其他三季也美得出挑。春夏,桃李争艳、丁香馥郁、荷花亭亭,松花江湿地芦苇荻花摇曳生姿;金秋,水光山色漫江碧透、五花山色层林尽染。这座城市的自然之美,在镜头中流转不息。“洁白冰雪的奇幻,异国风情的浪漫,松花江湿地的清新……一座城市在四季轮转中诠释着多元的美。”旅拍爱好者肖枚告诉记者,这次是她“二刷”哈尔滨,不同的季节来哈尔滨,会有不同的惊喜,用旅拍记录下来,珍藏一生。
怀旧风:市井烟火的城市记忆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建筑外立面与中国传统四合院结构,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红色基因、欧陆风情与国潮文化有机结合,真是建筑可阅读,街区可品味,‘出片’更有范。”选择了旗袍套系旅拍的张女士告诉记者。
此外,极地公园1∶1复刻了意大利“蘑菇小镇”阿尔贝罗贝洛与摩洛哥“蓝色小镇”舍夫沙万两大世界级童话小镇。“摩洛哥蓝色小镇”一经亮相便火爆全网,话题曝光量超15亿次。街头报纸机,一键“上”哈尔滨日报,定制属于自己的彩色报纸,吸引旅客打卡留念……这些充满巧思的沉浸式场景体验与互动,也迅速成为旅拍镜头追逐的新宠,创造着城市的独特记忆。
从“到此一游”到“精神共情”
与城市深度“对话”
哈尔滨旅拍的升级,远非企业数量跃居全国第五这般简单。当阿金在滨洲铁路桥拍下北京母女凭栏远眺的身影,在音乐公园捕捉到韩国情侣随街头艺人起舞的瞬间,他见证着行业本质的转变——从“景观消费”到“城市精神共情”的质变。
当游客在西城红场读懂“蚂蚁啃骨头”的工业精神,在中央大街的石头路上触摸百年商埠的脉搏,在松花江畔的四季流转中感受自然的慷慨馈赠,在黄房子的静谧中寻味侨乡往事……旅拍便不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它成为游客与哈尔滨之间一场深度的精神对话。
哈尔滨旅拍“3.0时代”,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邀请世界,通过镜头与沉浸式的体验,读懂一座城的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