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何以“先锋”?
创始人
2025-07-14 08:07:18
0

转自:嘉兴日报

  ■插画 张利昌 图片由先锋社区提供

  ●在海宁,只要提起“先锋村”,但凡了解一点内情的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个村不得了!”

  ●发展的标杆从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敢将“经济账”与“民生账”一起算,算得通透,算得百姓心暖。

  ●“先锋”,意味着引领发展之态,更承载着“始终当先锋”的时代使命。

  ■记者 应丽斋 杨永昌 徐杨蕾

  当面临土地征迁新机遇,他们选择参加土地竞拍建起全省首幢村级标准厂房;当老龄化浪潮袭来,他们顶住压力建起全省首个村级医养结合养老院;当村改社区后面临治理难题,他们创新推出“共富合伙人”——翻开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社区的履历表,14项浙江省和嘉兴市的“第一”“首创”标签,贴在这个面积仅3.3平方公里、5年前才实现村改社区华丽转变的浙北村庄身上。先锋何以“先锋”?这片土地上的探索,又折射出嘉兴农民怎样的精神特质?这就是百村行采访组希望追寻的答案。

  提问:从“穷”到“富”,先锋村靠什么?

  尽管“村改居”已实施多年,马桥街道先锋社区的居民口头上依然离不开“村”字,社区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运营架构也清晰如昨。而在海宁,只要提起“先锋村”,但凡了解一点内情的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这个村不得了!”

  在海宁广大村民眼里,强村的标杆是要拿到长三角范围里争高低、比强弱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先锋今日的辉煌,同样并非天生。它也曾在风雨中艰难跋涉,历经困顿的磨砺。

  时针拨回1995年寒冬。一列从东北开往浙江的绿皮火车在风雪中行进。车厢里,当时的先锋村村干部许文华紧盯着窗外白茫茫的天地,手上攥着一只挎包,里面装着用毛线、棉毛衫抵来的几沓现金——那一年村里唯一的中外合资企业破产,留下一屁股坏账。

  “村干部一年工资都发不出,年三十还在要债路上。”30年后,许文华回忆时,那刺骨的冷意依然清晰。

  困顿,往往是变革的序曲。合资企业的“梦碎”,给了先锋村跳出来思考的契机。

  4年后,马桥经编产业园区获批建设,300亩的征地大都来自先锋村。是当“甩手掌柜”分钱走人,还是“借东风”投资创业,让“鸡蛋”孵化出更多“小鸡”?顺着许文华的回忆,采访组听到了一个故事。

  村民大会上,一些“见过世面”的村民提出:“我们能不能回购土地建标准厂房?”这在当时的嘉兴尚无先例。

  尽管早些时候在江苏昆山有成功的实践——村集体建厂出租,以稳定租金壮大经济,但质疑声仍蜂拥而至。“合资厂的阴影还没散,又要投钱?”“万一砸手里,谁来担责?”村民的反对直白而尖锐。合资企业的“阴影”让他们心有余悸,他们担心再一次“竹篮打水一场空”。

  面对阻力,村干部双管齐下:一边北上昆山、张家港取经;一边给村民算明细账——向街道争取支持,如果能以每亩优惠5000元的价格回购,而且让企业预付租金,资金链就能盘活,村里不用投太多的钱。往最坏处打算,即便亏,村里也不用承担太多压力。这个想法首先得到了街道的大力支持,招商团队也很给力,先锋村最终凝聚起村民共识,决定放手一搏,咬牙回购10亩土地,创新采用“预招租”模式:承诺建厂后给予租金优惠,吸引5家企业提前支付3年租金。2002年,104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当年即为村集体增收250万元。

  “我们是海宁市第一个吃标准厂房‘螃蟹’的村!”许文华言语中透着自豪。这一切,源于当初在门缝里看到光亮时迅速抓住机遇带领村民致富的果决——当“土地换现金”的短视诱惑摆在面前,他带领村民力排众议选择了更艰难却可持续的“造血”之路。

  先锋人并未止步于“第一桶金”的荣光。此后数年,15000平方米南区标准厂房建成,年租金260万元;投资1500多万元的先锋农贸市场投用,摊位供不应求;村集体经济收入一路飙升至900万元……“家底”厚了,他们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把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

  2016年,随着安置小区与商品房落成,人口激增带来旺盛创业需求。时任村党委书记许文华萌生了更大胆的构想:建“失地农民创业园”,拿到土地指标、建设商铺店面、租给村民创业。

  真正下定决心后,每一关都荆棘密布。首先便是用地指标卡壳。建设用地指标在市级层面已捉襟见肘,更遑论落地于一个村庄且前景尚不明朗的项目。怎么办?许文华辗转难眠了好几晚,决定致信上级相关部门,详述为失地农民搭建创业平台、赋能更多人实现“创业梦”、共享发展红利的愿景。信中不仅勾勒蓝图,更提供了详细实施方案,辅以赤诚话语与以双手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最终促使先锋村破格争取到15亩建设用地指标。

  土地瓶颈甫一解开,投资压力接踵而至:预算显示至少需3000万元。资金从哪里来?先锋村大胆创新,提出“村集体+村民”共建模式:集体出资1500万元,村民户均投资1万元入股。然而新的忧虑随之而起:村民自愿集资入股如何与非法集资厘清界限?

  对此,许文华带领村干部多方求索,亟需明晰“村民入股”与“非法集资”的法律边界。经深入咨询农经部门,他们明确了关键:规避固定收益承诺,实行风险共担,即为合法入股。据此,他们采取自愿报名方式,将是否投资的决定权完全交给村民。结果令人振奋:911户村民主动签约,成功筹集911万元“种子资金”。

  “起初,有村干部和党员选择观望,我们予以充分尊重,”许文华回忆道,“后来他们看到分红丰厚,又希望入股,我们坚持原则,即后续增资需经股东投票表决,而非由村干部私下决策。”他强调,“言出必行,恪守规则”是一名村干部最基本的信条。

  如今,这座凝聚心血的创业园,不仅实现年分红超百万元,更孵化出数十家小微企业,构建了“租金保底+创业创富”双重驱动的长效发展机制。

  追问:从“富”到“福”,先锋村做对了什么?

  发展的标杆从不是数字游戏,而是敢将“经济账”与“民生账”一起算,算得通透,算得百姓心暖。

  “这可是黄金地段啊!”站在先锋幸福养老院的二楼露台,原村党委书记许文华遥指窗外车水马龙的主干道——若论商业逻辑,这块紧邻经编园区的土地足以矗立起一片价值不菲的商铺。然而此刻,廊道里悠扬飘来的是老人们欢快的合唱声。正是这温情的一幕,解开了先锋村从“富口袋”迈向“富人心”的深层密码。

  作为嘉兴市首个公建民营的村级养老院,先锋幸福养老院近百间居室几近满员。无障碍卫浴、定时巡诊的驻院医生、主题丰富的活动空间,构建起一个安适无忧的港湾。下棋、歌唱、休闲……老人们的幸福日常在此真实流淌。

  时间回溯至2017年,先锋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27%。更现实的困境是,年轻人在园区上班、开店忙到脚不沾地,谁家老人不是三餐冷一顿热一顿?“未来的老人只会越来越多,我们建个养老院吧?”许文华的提议起初被视作“异想天开”。

  “村里建养老院?嘉兴从未有过!”面对质疑,许文华把桌角的搪瓷杯重重一放:“当年盖标准厂房出租,谁信先锋能有今天?还是不能以‘别人有没有’来衡量一件事‘可不可以干’。其他人没干过,那咱们可以再当一次‘吃蟹人’么!”这带着海宁乡音的铿锵之语,最终化作养老蓝图上的鲜明坐标——“先锋幸福养老院”。

  村干部还认为,既然定下来要建,那就要对标高标准,建个跟周边不一样的,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人都要老的么,有一个高档次的养老院,受益的终将是每一位村民。”项目敲定后,他们不急着动工,而是选择考察先行。从海宁到嘉兴,再到上海、江苏,从长三角到珠三角,一路取经问策,“医养结合”的理念逐渐明晰。

  “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是目前城乡养老的最大短板。”许文华记得,在上海某社区学习时,当地的养老院建得非常漂亮,但唯一不足的,就是老人看病要到附近的卫生院。

  “我们将来的养老院,一定要吸取他们的教训,补上这块短板!”许文华介绍,在主体建筑开工的同时,先锋村也开始对外物色运营主体。面对全国39家竞标企业,他们提出硬核条件——必须配套优质的医疗设备,具备省级备案的资质。最终,合肥九久夕阳红脱颖而出。2021年9月,海宁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先锋幸福养老院)正式投用。

  在这里,从“养老”到“享老”的温暖场景随处可见。4名医生常驻、海宁二院绿色通道打通、医保畅通,加上丰富的文娱生活,让村民喜出望外。88岁的章奶奶笑言“吃好、玩好,这儿就是家”;90岁的许老爷爷入住,更让子女得以安心工作:“有专业护理,我们放心”。

  家门口的康养中心,造福的是全体村民。先锋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员入住养老院,每月的费用为2580元,每年可得到村集体8000元补贴。这普惠背后,是先锋村算的另一笔大账:养老院年租金110万元,还创造了保洁、保安、护工等20余个本地就业岗位。

  在老龄化浪潮前,先锋村的远见卓识与“敢为人先”的破冰勇气令人感佩。这份担当终获回响: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申报浙江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诸多荣誉纷至沓来。“让更多老人不出村,就能安享美好晚年”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真正的“先锋”,不仅在于速度争先,更在于让发展的步伐,稳稳接住迟暮的“夕阳”。这,才是一个村庄最硬核、最温暖的标杆。

  叩问:从“村”到“社”,先锋如何答好新时代的新考题?

  “先锋”,意味着引领发展之态,更承载着“始终当先锋”的时代使命。

  2020年,先锋村完成“村改社区”工作。这不仅是名称之变,更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生活品质提升了,精神文化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先锋社区党委书记张志飞的一席话,点明了社区转型的核心关切。那么,迈向全能服务型社区的征途上,先锋如何破局前行?

  答案在先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初露端倪。一间间“共富教室”,正生动描绘着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崭新图景。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创新性地启动了“共富合伙人”计划,以社区所拥有的空间资源撬动文化资源,招募身怀才艺的居民,共同点亮社区文化课堂。

  这一思路,与“五四先锋”主理人吴嘉栋不谋而合。“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戏剧科班出身的吴嘉栋,返乡后在马桥老街创办文旅中心,挖掘乡土文化。然而,如何拓展业务、提升知名度成为困扰他的“心病”。2024年11月,一次受邀参加先锋社区文艺演出的契机,让他与社区一拍即合:“你们有场地,我们有专业,何不合作?”于是,“五四咖啡”落户党群服务中心。

  这里6元一杯的拿铁咖啡,承载着超乎味蕾的价值:民谣弹唱、戏剧工坊轮番上演,所得盈利悉数投入公益课程。吴嘉栋坦言,找到平衡点不易——既要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又要兼顾合伙人品牌发展的投入成本,更需社区协调多方利益。“但只要坚持,让文化服务形成良性循环,多方共赢必能实现。”他对此充满信心。

  在社区的持续耕耘下,“共富合伙人”模式日益红火。形体课堂、音乐鼓点、戏曲韵律……10位文艺“合伙人”相继开设了10门精品课程。首期试运行反响热烈,但也收到居民新期待:“晚上得照看孩子,实在分身乏术,中午开课就好了!”

  民声即是号令。在春季班规划中,午间瑜伽、形体课、八段锦应运而生。调整后的课堂场场爆满,社区活动室午休时分飘荡着瑜伽冥想的宁静音符与八段锦的沉稳气息。“来上课的居民,从20出头到70好几的都有。”站在教室外,张志飞由衷感慨:“幸福生活的模样,正变得触手可及。”

  解开“城乡融合方程式”,先锋社区的治理智慧清晰可见。“共富合伙人”之外,气排球队伍的组建让“一老一小”动起来,更在全国赛场打出先锋风采;“三防三治”成效显著——志愿者遍布社区全域,低层建筑监控全覆盖,高层住宅智能管住电瓶车充电,复杂治理难题走向规范有序;睦邻活动有声有色,从助新居民安居乐业,到帮老住户清理杂物提升幸福感,生活在此的人们,始终以“先锋”为荣。

  “始终当先锋”——也成为刻在先锋人基因里的行动密码。从许文华们“第一个吃螃蟹”的孤勇,到张志飞们“精细服务”的绣花功夫,先锋的实践揭示出嘉兴农民鲜明的精神图谱:既有破釜沉舟的改革锐气,又有精打细算的务实精神;既坚守“集体本位”的共富初心,又善用市场逻辑破解难题。先锋之名,不仅在先声夺人,更在步步为营。它的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奇迹,而在于证明——即便“出身”最普通的村庄,也能以改革为犁,耕出自己的星辰大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亚普股份涨停,成交额2.24亿... 7月14日,亚普股份涨停,成交额2.24亿元,换手率2.16%,总市值108.06亿元。异动分析长安...
爱乐达涨1.11%,成交额3.... 7月14日,爱乐达涨1.11%,成交额3.24亿元,换手率8.82%,总市值63.97亿元。异动分析...
中晟高科涨2.05%,成交额8... 7月14日,中晟高科涨2.05%,成交额8111.92万元,换手率3.47%,总市值23.58亿元。...
风范股份:上半年净利同比预降8... 转自:证券时报人民财讯7月14日电,风范股份(601700)7月14日晚间披露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
剑桥科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 7月14日,上海剑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剑桥科技,603083.SH)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上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