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
近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截至目前,我国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5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均居世界首位。这些珍贵丰富的遗产,向全世界展现了华夏文明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昭示了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依存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旺盛,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同时带火的文博经济也成功出圈。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数达14.9亿人次,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
60项世遗背后的“中国模式”
历时14年,有着“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陵成功申遗。
西夏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陵墓遗址群,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
作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西夏陵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是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该组织高度赞赏中国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时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履行世界遗产公约义务,持续努力确保西夏陵突出价值得到广泛传播、永续传承,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并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和案例,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支持,共同守护好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理念不断升华,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使重要珍贵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较好地实现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推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1987年的长城、故宫、兵马俑、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及泰山,成为中国首批成功申遗项目,到如今的北京中轴线、西夏陵,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60项。其中,文化遗产41项,自然遗产15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中国也成为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饶权表示,下一步,我国将全面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将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随着西夏陵成功申遗登上各大网络平台热搜,神秘的西夏文化迅速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不少人表达了想去西夏陵参观的意愿。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事实上,自1986年向中外游客开放以来,西夏陵一直是中国西北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官方数据显示,西夏陵游客已从1997年的7万人次,增长至如今的近100万人次;西夏陵博物馆馆藏文物也从1998年建馆之初的30余件,增至目前的1万余件。
博物馆作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历史,传承着文化,是摸得到的文明根脉。自1905年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创办至今,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120年历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2024年全国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曾几何时,高冷神秘的博物馆在公众眼中是“阳春白雪”。但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掀起一阵“博物馆热”,并持续升温,一些热门博物馆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7月12日,长江商报记者登陆各大博物馆官方预约平台发现,多家热门省级博物馆本周末均已约满,国家博物馆的可预约时间已到7月18日,故宫博物院更是未来一周全部约满,已无法预约购票。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通过各种巧思,从简单陈列展品转变为让观众沉浸其中了解历史,越来越精美的文创产品正作为消费新时尚,成为各地掌握文旅“流量密码”的关键。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
在湖北省博物馆文创旗舰店,手持越王勾践剑的“蒜鸟”、曾侯乙编钟冰箱贴等,成为每日游客竞相购买的“顶流”纪念品。2024年,湖北省博开发上新文创产品300余款,文创销售数量突破280万件,销售额过亿。
在全国各地,“活起来”的文物和“火起来”的文博游,都催生了一批这样的现象级文创爆款。各地博物馆也不断盘活自身资源、讲好文化故事,进一步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涵养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未来将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同时,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