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羊城晚报与拼多多在徐闻菠萝地里的那场带货直播,不仅“挽救”了15万公斤滞销鲜果,更撬动了一场以“媒体+”为支点的乡村振兴变革。5年后的今天,广东率先把“媒体+”写进省级乡村振兴文件,就是以机制破题,让媒体从“记录者”转向“赋能者”,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振兴生态。
过去,媒体助农多属“救火式”应急响应——农产品滞销了,紧急呼吁社会援手。此次广东创新推出“媒体+”三年行动方案,致力于将媒体的策划、传播、数据、市场信息等资源能力,深度嵌入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全链条,让媒体成为乡村振兴的理想“合伙人”。徐闻“菠萝的海”的逆袭,正是这种角色转变的缩影:媒体联合政府、电商平台组建数字矩阵,挖掘徐闻菠萝的历史文化,培训果农成为带货主播,最终让“菠萝的海”从农业景观转化为文旅地标。
“媒体+”的本质,是通过媒体的深度参与,为农产品注入“软实力”。珠海“年鱼经济”捕捞“有文化的鱼”,将斗门白蕉海鲈鱼点化为承载“年年有余”文化情感的高附加值商品;遂溪仙品荔靠营销花式“出圈”,“小红书村”让荔农变身“种草达人”,把果园变成网红采摘打卡地……媒体用镜头语言重构乡土价值,让“土特产”有了时尚表达。这些“无形价值”正是破解农产品同质化竞争、实现溢价增收的关键。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媒体+”正构建乡村振兴的生态闭环。从开办小红书电商特训班到重点培育特色乡村IP,从村播激发乡村体育热情到农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场景,媒体串联起政府、市场、社会各方资源,形成立体化赋能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媒体+市场”打造融湾出海的桥头堡,“媒体+生活”让乡村成为向往的美好之地,“媒体+文化”注入发展新动能,“媒体+品牌”助推“土特产”破圈出彩,“媒体+科技”搭建“三农”文化数据平台,“媒体+智库”打造农业品牌的“最强大脑”,它不只解决一时一地的销售困难问题,更致力于培育一种可持续的乡村发展范式。
当“媒体+”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标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农产品销量的增长,更是乡村发展动能的转换。这或许正是广东“媒体+”实践带来的启示:当媒体以专业之姿俯身乡土,成为产业生态的赋能者、共建者,乡村振兴便找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一组关键密码。
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