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合肥特派记者 蔡玉民 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在不远的未来,手机可以轻松访问太空中的算网,这是近日在合肥举行的2025空天信息大会暨中科星图生态发展大会上,业内专家描绘的未来场景。
本次大会以“空天一体·星云共生”为主题。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算力现在已成为影响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主要瓶颈。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表示,未来全球的卫星发射计划将在万颗量级,随着卫星载荷和分辨率越来越高,必然产生大量数据及计算需求,然而天上产生的数据传到地面进行计算,将存在传输带宽以及延迟的限制。此外,我国农业、通信、环境监测等领域也越来越依赖实时卫星数据。卫星作为承载遥感观测、卫星互联网、灾害预警等关键任务的核心载体,也面临着从“数据采集”转向“边缘智能”,再到“天地一体化”智能算力运营的跃迁任务。面对这一挑战,业界开始探索太空算力星座新模式,将“天数地算”转变为“天数天算”。中科卫星高级副总裁杨志高认为,把地面站的算力放到天上去,在天上分析数据,卫星的时效性就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中科曙光总裁历军也认为,目前在太空中获得的信息需传回地面处理,再将结果返回太空,时间成本过大,反应速度过慢,未来计算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从地球走向太空”。
但想要让“算力上天”并不容易。太空环境中的宇宙辐射、极端温差和真空等条件,对核心部件的可靠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地面上的普通芯片就算送上太空也难以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院长吴一戎表示,太空中的同等算力成本是地面的1000倍。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于志坚看来,在巨型星座越来越多的当下,“动态接入、智能重构、按需支持”的智能管控是未来之路,复杂异构星座稳健星间链路技术、空间网络互联技术、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技术、星上自主管理系统与技术都是必须突破的。
在发展太空计算的共识引领下,业内的领军者、创新者已经行动起来。今年5月,中国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本次大会上,中科曙光、中科星图这两家在算力、空天信息方面的头部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合作双方希望通过三至五年时间,让高端计算机成为空间站载荷,并实现地面计算系统与太空计算系统的联合组网,形成综合云体系。双方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研发面向太空计算场景的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专用核心部件,并推动“芯片—整机—算网—数据—应用—生态”的全链路技术创新。此外,国际太空计算尚无统一标准体系,合作双方正牵头制定太空芯片接口规范、空天数据处理模型等核心标准,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生态。这不仅能让中国有望在太空计算领域推出相关标准,更能吸引全球创新力量参与,让“中国方案”成为世界共识。
从长远来看,太空算网场景应用广泛。它不仅能为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领域提供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提升全球互联网接入能力和稳定性,支持远程办公、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应急通信、农村数字化建设等场景;还能提升智能交通与导航能力,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船舶导航等提供实时定位纠偏、路径规划与运行优化,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全球化发展;同时助力智慧城市升级,提升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的实时响应能力。
(转自: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