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名片戴斌 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旅游评论》主编。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和参与2008年以来国家旅游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专题研究和文件起草工作,两次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政府创新奖,多次获得部级以上政府表彰和奖励。主要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方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导向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文化与旅游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离的,文旅融合,是向历史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特色发展路径的确立,既是对“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的巴蜀回应,也是对“共同富裕”中精神生活需求的实践解答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打造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实践创新地,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谋划“十五五”和中长期工作的重点任务。在此背景下,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时代命题的巴蜀回应,精神生活需求的实践解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对“诗与远方”美好生活的生动诠释。人们通过读书了解曾经的历史和外面的世界,通过旅游拓展视野,记录看过的历史和走过的世界,文化与旅游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离的。 从国际范围看,无论是欧洲曾经的“大游学”还是日本的“修学旅行”,都强调旅游对青年成长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性。1979年到1989年的入境旅游“黄金十年”,旅游业为国家创造了宝贵外汇的同时,其经济功能和市场属性得到了更多强调。1999年开始实施的“黄金周”拉开了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时代帷幕,旅游业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姿态,稳步进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和旅游活动的需求也愈加旺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随着大众旅游从“看山看水看风景”的观光旅游走向“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的观光、休闲和度假并存的新阶段,广大游客对目的地的考古遗址、文博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承载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和彰显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公共文化也在关注服务效能的提升,时代文艺在努力扩大受众群体并走近年轻人。2018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伊始即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通过会议、文件和系统培训,很快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文旅融合,是向历史的致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经济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4年召开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陆续召开相关会议、出台地方法规、政策文件和专项规划,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就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和旅游系统下更大力气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市场主体竞争力,加快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文化和旅游部门主责、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工作新格局。 当前,文化旅游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战略摆位空前提升,同时也处于深刻变革期和创新发展期。四川省委立足“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效益首位原则,推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明确了“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的特色发展路径。这一路径的确立,既是对“何以中国”这一时代命题的巴蜀回应,也是对“共同富裕”中精神生活需求的实践解答。推动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能简化为非遗进景区、进度假区、进街区,而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诗与远方的美好生活新需要,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导向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能简化为“文化+市场”“场馆+游客”“旅游+IP”,而是必须为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提供思想引领,汇聚精神力量、增进价值认同、拓展全球视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离开这个方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就会出现偏差,坚持这个方向,文化和旅游融合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前提是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好,将旅游业发展好,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好。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并不意味着要区分孰高孰低。人的成长离不开书生意气的研学,也离不开家国天下的旅行。人类旅游史和文明传播史表明,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无意义的旅行,没有旅游助益,文化也将行之不彰。强调科技赋能、保护优先,着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是对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目标的具象化阐释和可视化表达。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是旅游的本底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新质生产力正深刻改变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与生态圈。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进程中,培育科技和生态新动能,是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文化品牌IP衍生、旅游业态创新,还是服务品质升级,都是在开放而非封闭的体系中完成的。“文旅+百业”也好,“百业+文旅”也罢,最终都要培育高能级主体并向市场供给高品质产品。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强化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地方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中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靠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阐述了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深刻阐释了旅游工作的重大原则、深刻揭示了旅游业在新时代的地位作用和历史使命,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出台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指导性文件,但同时也要发挥地方探索和行业创新的主动性。四川省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丰富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推动了区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创新。务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世界级、国家级文化旅游资源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基础条件,也是文旅品牌发育的市场优势。四川拥有三星堆、三苏祠等为代表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拥有成都、自贡、宜宾、阆中、乐山、都江堰、泸州、会理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3处世界自然遗产。四川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泸定桥、安顺场遗址等大量承载珍贵记忆的红色资源,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中,就有10余种同四川息息相关。四川还是科教大省、经济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拥有一大批先进制造基地。 作为自然馈赠和历史馈赠的文化旅游资源,还需要我们通过系统规划、项目建设和全球推广才会成为真正为市场所认识的文化旅游品牌。《决定》通过建设世界级文旅地标,扩大标志性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世界级文旅风景道,推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精品线路;实施天府文艺名作高峰计划,深化文旅名城建设,做强巴蜀名人文旅品牌,打造“川字号”文旅名品;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等,全力打造“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从实践效果看,已经取得了一批“早收清单”。 世界一流文化旅游企业、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是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全城全业态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离不开市场竞争力强、关联带动性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经营主体。四川拥有中国旅游集团20强的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深耕旅游业多年的民营集团和各市州文旅集团,经营主体呈现多元格局。这是做强重点骨干文旅企业与梯度培育中小微企业并重,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促进文化资源与产业创新深度耦合的基干力量。优良的营商环境持续吸引泛文旅生态企业扎根四川创业创作研发,推动产业链广度深度双向拓展,依托全业态发展拉动下沉县域经济腾飞。四川正全力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并实施“非遗四川·百城百艺”转化利用工程,有效提升研学旅游基地、皮影博物馆、白酒博物馆等文博品牌影响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指示精神,四川全面挖掘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文化内涵,高标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优势打造“两弹一星”红色文旅精品,高水平塑造“重走长征路”红色研学品牌,持续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同时,积极打造演艺赛事产业发展高地,发展金沙江—安宁河阳光康养、大巴山森林康养、雅眉乐医药康养、蜀南竹海生态康养,创新运营熊猫专列、发展山地旅游等特色业态,稳步构建全域布局与全业态发展的文旅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游客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的最终评价者,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是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的必由之路。旅游是异地的美好生活,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的总和,当且仅当文化旅游资源和市场主体能够为游客带来高品质的服务和消费体验,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才会有现实基础。世界旅游发展历史表明,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内河游轮、城市游船,以及地铁、公交、网约车、共享单车等城市日常交通网络,既是主客共享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文化旅游体验场景,更是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创业基础。作为全国唯一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的天府绿道、天府广场、春熙路等地标性公共设施和商业建筑,构建了都市文旅的硬基础。更多的城市和乡村则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将现代旅游理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场景革命,构建起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 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不断健全现代旅游治理体系,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中国旅游研究院70多个季度的游客满意度调研表明,当文化旅游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游客以自主、自助、自由行的方式广泛进入目的地的公共空间和商业环境,一个旅游者定义旅游业的时代到了。当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体验需求面对多元化、泛在化和创新性的资源供给,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就不再是理念的倡导,而是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的内在逻辑。需求变迁和产业变革正在倒逼文化旅游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从源头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决定》强调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和国有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意在重点培育壮大旅游集团、头部企业等经营主体,分领域分行业培育链主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业态共融、价值共创机制。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守意识形态、文化安全和生态保护红线。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统计基础和数据监测体系,加快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从业人员获得感,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至远。
上一篇:北京童书绘本出海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