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陶坤刚从医院做完取弹手术,惦记着社区工作,硬撑着拐杖进了正圆社区。
受访者 供图
陶坤
1997年1月10日,长沙警方抓捕一持枪犯罪团伙时,双方发生激烈枪战,雨花分局洞井派出所民警陶坤被犯罪分子用霰弹枪击中右脚。经治疗,从其右脚掌中取出22颗铁粒,至今还有24颗铁粒尚未取出。
当年,陶坤的事迹经《三湘都市报》报道后,引发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正值《三湘都市报》创刊30周年之时,我们再次联系上了他,听他讲述这些年的故事与变迁。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卜岚 通讯员 罗炜婷
30年警察职业生涯,手机24小时不关机
夏日的阳光扫过房间,64岁的陶坤起身接热水时,右脚掌触地面的瞬间还是习惯性地顿了一下。24颗嵌在骨头缝里的铁粒,成了他随身携带的“勋章”。
从警近30年,陶坤担任社区民警27年。受伤之后,他仍坚守岗位,成为社区居民手机里的“紧急联系人”。回忆起过去,陶坤记忆深刻的不是惊心动魄的枪战,而是工作中与社区居民切身相关的大小警情。
2019年12月,他负责的正圆社区,有农民因为拿不到工钱着急,在开发商的售楼部里堵住大门,谁都打不开。“都是等着拿钱回家过年的人。”陶坤拄着拐杖赶到现场,把拐杖靠在玻璃门上,隔着人群喊:“我是社区民警陶坤,今天这事不解决,我陪你们等到天亮。”他这话有分量,大家都认识这位被媒体报道过的民警,能为群众豁得出命的人,一定说话算话,门“吱呀”开了条缝。
接下来3天,陶坤的拐杖在建设单位和劳动局之间磨掉了半寸橡胶头。老板躲着不见,他就守在财务室门口泡方便面;负责人说资金周转难,他掏出手机翻出农民工子女在老家的照片,耐心劝说,“你看这娃,等着爸爸带书包回去。”最终农民工们工资卡上多了数字,农民工老杨攥着卡往陶坤手里塞腊肉,被他笑着推回去,“留着给娃炒蒜苗吃”。
在做民警那些年,陶坤的手机永远24小时待机,他的民情本记满了十几本,每本的封皮都被他用透明胶带缠了又缠。本子第一页记着张奶奶家的煤气罐该换了,末页写着李家孩子的户口迁移还差个章。
退休四年,还是会有居民打电话来求助
如今,陶坤已经退休四年多了,还总能接到之前辖区居民打来的电话。“很欣慰大家仍旧惦念着我,从警近30年里,没有群众对我不满,就是我职业生涯的圆满之处。”眼前的老人笑着说。
从民警的岗位退下来,陶坤开始了含饴弄孙的休闲日子,“平时我喜欢打乒乓球,散散步,现在的生活感觉节奏都慢了很多。而在以前,手机24小时不关机、不离身,群众一有事情我会第一时间出现,像一根绷紧的弦,丝毫不敢懈怠。”
“明知道对方有枪,冲上去的时候害怕吗?现在脚常年又麻又疼,后悔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陶坤的回答亦如当年,“穿警服那天宣过誓,危难时候不冲,对不起这身衣服。”他顿了顿,用手指了指走路有点缓慢的右脚,“至于疼,习惯了就好。虽然我的脚现在还常常会有刺痛的感觉,睡觉有时候也会脚麻,但能换来老百姓的安稳,值得。”
“盼着警情越来越少,群众笑脸越来越多”
“我是《三湘都市报》的报道对象,也是你们的读者和粉丝。”采访中,陶坤从抽屉里翻出一个铁皮饼干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报纸剪报。报道他事迹的文章被他用红笔圈了起来,纸边磨出了毛边,“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第一次看这篇报道,眼泪直打转,觉得自己那点事儿,也值得被这么认真地写下来。”
20多年过去了,陶坤还记得当年接受采访时,记者拉着他聊当民警的那些“小事”,帮下岗工人找摊位时,在菜市场跟小贩磨了两小时嘴皮子;给迷路的孩子买糖吃,结果孩子抱着他的脖子哭着喊“爸爸”……陶坤表示,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读报的习惯,报纸上刊登的社区警务新举措、市民求助暖心故事,他都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旁边还会用铅笔写上批注,“看到报上报道雨花亭派出所获评‘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比自己拿奖还高兴。”
聊起这些年的变化,陶坤盯着手里的《三湘都市报》,轻轻摩挲着报纸边缘说:“这些年,他就像个老朋友,把咱基层民警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也把老百姓的难处记在纸上。希望记者同志们继续写下去,多写写社区里的暖心事,多帮帮需要搭把手的人。咱干公安的,就盼着报纸上的警情越来越少,群众脸上笑脸越来越多。”
下一篇:连线“青海本草” 倾听植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