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潮涌
头部公募谨慎试水新蓝海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将正式生效,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增量市场逐渐开启。面对这一全新的金融生态,头部公募机构双线并进,迎接挑战,一方面积极推进业务布局,另一方面保持审慎的发展态度
◎记者 陈玥
“想象一个场景:未来10年内,当所有的传统金融资产都完成区块链化,并且依托Web3.0技术实现了7×24小时交易,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运作模式和产品形态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在近期举办的一次公开论坛上,华夏基金(香港)首席执行官甘添如是说。
8月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将正式生效,一个万亿元级规模的增量市场逐渐开启。面对这一全新的金融生态,头部公募机构双线并进,迎接挑战,一方面积极推进业务布局,另一方面保持审慎的发展态度。
“合规将是重中之重,在这个新兴的投资领域如何找准定位、确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某公募基金香港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探路:稳定币的热和冷
随着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日渐行渐近,资本市场上,该题材的热度与日俱增。
6月25日,获得全港中资券商首张虚拟资产综合交易牌照的国泰君安国际的股价大涨198%。在此基础上,近期其股价仍一路上涨,7月9日最高价触及6.45港元。受此带动,A股市场上的永安期货、南华期货、弘业期货等个股均频频异动。7月9日,涉及数字货币概念的京北方盘中一度涨停,自5月底以来更是走出5个涨停板,最大涨幅已经接近百分之一百。此外,长亮科技、先进数通、天源迪科等题材股亦有所表现。
关于香港发行稳定币带来的影响,博时基金(国际)有限公司固定收益部副主管卢里认为,香港在稳定币方面出台相关法案,标志着全球主流金融市场在稳定币监管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将为稳定币产业带来其迫切需要的监管确定性,推动合规化进程。“合规稳定币是基础,在此之上,数字资产行业及金融行业才有更坚实的创新土壤,通过在RWA(现实世界资产)等方面的探索,有望建立起与数字资产更有效率结合的新金融体系。”卢里说。
“我认为,10年之后,稳定币的发展将使代币化成为主流的支付结算工具。原因很简单:它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且环节更少。”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亚洲数字资产金融服务集团(HashKey Group)董事长兼CEO肖风告诉记者。
但另一方面,打着“稳定币”旗号的风险事件也在抬头。7月7日,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就稳定币涉及的相关风险发出风险提示:近期以稳定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但监测发现,一些不法机构以“金融创新”“数字资产”等为噱头,利用社会公众对稳定币等了解不足的特点,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诱导社会公众参与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
对于稳定币的骤然升温,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也表示:“作为稳定币监管制度的执行者,固然乐见公众对稳定币产生兴趣,但出于监管者的职责所在,我也想降降温,让大家能较客观冷静地看待稳定币。”
发展:代币化背后的高门槛
那么,稳定币究竟将在哪些领域发挥作用?投资者又应当怎样参与?有业内人士称,未来稳定币发行之后,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改进交易方式、参与虚拟资产和传统资产上链三个方面。
“首先将改变的是我们日常的交易方式以及金融基础设施,其次是参与代币化资产的方式。”华夏基金(香港)首席执行官甘添表示,未来的金融市场极可能是7×24小时交易,只有上链才能突破传统结算模式下交易的时效性限制。甘添预计,5到8年内,整个金融系统的中后台都将面临巨大的变革。参考海外市场经验,2024年贝莱德、富达等机构已经在美国推出基金产品的代币化,即在区块链上用代币购买或赎回基金产品,如美国国债基金、美元货币资产基金等。此外,实物资产的代币化也在积极探索,目前已有数十亿美元规模的实物资产代币化实践。
然而,不论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当下能够在合规的方式下参与全球代币化资产业务的方式非常有限。
对于机构而言,ETF是可选的方式之一,其中包括虚拟货币ETF和代币化货币市场ETF,但要实现产品上链并做大规模,持牌交易所和香港稳定币的发行和应用缺一不可。
“首先,从交易所的角度来看,法律规定所有稳定币都必须有交易场所。因此,我们为稳定币发行商提供交易服务。其次,稳定币的发行商希望在更多的区块链上发行他们的稳定币,我们也有HashKey Chain,作为连接传统金融与Web 2.0和Web3.0之间的桥梁。我们的平台不仅仅是支付结算工具,还涵盖资产代币化。现在HashKey平台上已经有3只基金进行了代币化,未来会有更多金融资产代币化项目落地于平台。”肖风表示,“比如用户可以通过稳定币申购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或者通过质押稳定币获得贷款,这些都使得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香港另一家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OSL相关负责人也透露,OSL已经在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导的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沙盒“Ensemble”计划中,与华夏基金、富兰克林邓普顿等机构合作,探索基金、债券等传统资产的链上代币化应用。但由于香港监管当局对零售投资者参与代币化产品设有严格限制,目前OSL推出的稳定币收益产品仅开放给机构和专业投资者客户参与。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香港稳定币也是合规参与代币化资产的方式之一。
逐鹿:中资机构积极备战
面对万亿元级增量市场,部分中资机构早就准备入场。6月9日,华夏基金(香港)在一份公开发布的报告中透露:2017年以来,香港金融管理局主导了多项探索新型数码货币的沙盒,包括央行数码货币和代币化存款。华夏基金(香港)、Visa、澳新银行和富达国际是参与沙盒的11个联盟之一,专注于可编程性和代币化资产的结算,具体探索了新型数码货币与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之间的跨境交易。
“沙盒参与者将测试澳大利亚投资者如何使用数码港元或代币化存款,从香港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代币化基金单位。”华夏基金(香港)数字资产管理主管和家族财富管理主管朱皓康解读道,“整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澳洲投资者通过其澳新银行账户获取数码港元。第二步,使用数码港元购买华夏基金(香港)的代币化香港货币市场基金的份额。”
朱皓康同时透露,下一阶段,沙盒参与者将启动端到端的交易测试,以深入研究代币化技术如何降低与结算相关的对手方风险。“预计这些测试将为行业在互操作性标准、代币标准、代币分发以及区块链技术提供的7×24可用性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见解。”他说。
在创新产品方面,近年来中资资管机构的步伐也越来越快。2024年4月,华夏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3家头部公募的香港子公司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发行了合计6只虚拟资产现货ETF,成为国内公募参与虚拟货币资产的“初尝试”成果。
今年2月,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还推出了亚太地区首只零售代币化基金——华夏港元数字货币基金。4月,博时国际与HashKey Group合作的港元及美元代币化货币市场ETF获批在香港向全球发行,该产品是全球首只代币化货币市场ETF。
此外,据甘添透露,华夏基金(香港)目前已与一家稳定币潜在发行商合作,并共同提交现金管理方案至香港金管局,目前正在与监管部门以及合作伙伴们密切沟通,推进至下一合作阶段。
除了已经试水代币化业务的公司,更多的中资资管机构正在积极咨询、论证和尝试通过产品涉足代币化业务,但节奏并不快,合规是其中的核心原因。相关业内人士透露,未来参与的虚拟资产可能从私募基金产品开始,逐步拓展至公募基金,原因是“关于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现阶段所有中资机构都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通过海外主体进行”。
“合规将是重中之重,怎样在全新的投资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某头部公募香港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