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由台湾企业研制的“VP01”火箭在日本北海道航天港发射。让人没想到的是,在火箭升空后不到1分钟,它就失控坠毁了。
台制火箭首次在日本发射 升空不久即坠落
当地时间7月12日上午11时40分,台湾晋升太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其日本子公司,在日本北海道大树町民营航天发射场“北海道航天港”,实施自主研发的“VP01”火箭发射任务。然而,火箭升空不足1分钟即发生姿态失控,第一级分离程序正常,但第二级点火后因尾翼碎裂导致气动外形破坏,姿态控制系统失效,触发安全中止程序,坠毁于半径1.2公里的安全区,未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这次发射失败的“VP01”火箭长12米、直径0.6米、重1.4吨,未搭载人造卫星,原计划要飞抵高度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以验证性能。但这次仅上升了约4公里的高度。
有科技业者指出,火箭第一级故障较为罕见,但第二级故障却十分常见,原因相当复杂,只有少数刚起步的商业航天企业能突破这一障碍。目前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美元,这个赛道风险与收益都很高。通常来说,中美欧有长期的、成功的大型火箭技术积累,因此技术外溢到初创火箭企业较为常见。对于中国台湾地区而言,过去从未掌握独立发射火箭的能力,想要获得成功挑战非常大。韩国是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韩国从俄罗斯获得相关技术,从2002年开始推进“罗老号”火箭计划,经历多次失败,2013年才取得成功。但到了2023年,韩国发射该国首颗军事间谍卫星时,仍不得不使用美国的火箭发射。
时事评论员杜文龙对直新闻表示,火箭的总体设计是一门大学问,并不是只要几个核心元器件攒在一起就可以成功发射。目前来看,台湾这家公司的各类技术包括核心设备都可能存在问题。台湾地区正在极力发展火箭技术,实际上和远程打击技术密切相关,这些技术如果没有真实的考核环境,没有很好的技术储备,要想在一至两次的发射中取得成功,根本不可能。
台湾火箭企业屡次发射失败 原因何在?
台湾地区的火箭企业命运坎坷。本次发射失败的“VP01”火箭由总部位于台湾新竹市的台湾晋升太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这家企业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陈彦升曾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程师,后来返台成立企业想争夺轻型运载火箭市场,被岛内舆论称为“台版Space X”。2023年,一批美国军火商组团窜台时,还曾去过这家企业,侧面印证其军工背景。
“晋升公司”的名字虽然充满好彩头,但它设计的火箭却一直没能“晋升”。其“飞鼠一号”火箭在公司成立3年、也就是2019年时,宣布当年底在台东县南田航天港发射站发射。后遭到周边居民抗议推迟到2020年2月。发射时,超级尴尬的一幕出现了:火箭的发动机没有成功点火,成为“哑炮”,当场宣告失败。这次罕见的一级点火失败事故也暴露出这家企业的科研底子并不牢靠,同时还加剧了与周边居民的矛盾。此后,“飞鼠一号”火箭被迫前往澳大利亚发射,但依然状况不断,先是因天气原因取消,后又因系统未联机停止发射,甚至在点火过程中着火。
“飞鼠一号”火箭(资料图)而岛内另一家明星火箭企业的情况也极为相似。2022年7月,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前瞻火箭研究中心研发的“HTTP-3A”火箭发射升空后,仅飞行了2分钟,爬升到3公里的高度就坠入海中,却被研发单位称为是“重大突破”“算是“99.9%的成功发射”,还宣称“为未来卫星入轨做准备”。对此,岛内舆论并不买账,质问“飞行2分钟,高度3公里,这不就是个超级大炮仗”。
2022年7月,“HTTP-3A”火箭发射现场。
实际上,火箭和卫星等所谓“航太产业”是民进党当局近年来极力规划的重点“下一代产业”。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技术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民进党当局却急于“揠苗助长”,进一步破坏了产业生态。例如这次“VP01”火箭要运往日本发射,就产供链环境而言,岛内“航太产业”高度依赖美欧供应商,而后者对台湾企业的服务动力不足,难以充分配套。有评论就认为,民进党当局想打造“下一个台积电”,但显然是在缘木求鱼,还是好好保护好台积电,不要将其拱手送给美国变成“美积电”更为现实。
时事评论员杜文龙表示,民进党当局的目标,不仅是官方要发展大推力远程火箭,同时要调动民间资源进行各种研发,通过所谓的军民相互捆绑形成一种真实的太空能力,同时通过所谓的“政府推动”获取一定的利益。但值得警惕的是,其目标远不止所谓的太空研究,而是要通过军民相互组合,来提升台湾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战略打击能力。
作者丨王凯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