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平/文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已迈入存量发展新阶段。在中央政策持续推动下,城市更新行动成为治理“城市病”、提升空间品质的核心抓手。然而,其涉及部门众多、专业领域交叉、建筑特征多样、产权结构复杂,治理难度远超传统新建项目。实践中,治理体系碎片化、空间价值未充分释放、多元诉求难以协调等挑战日益凸显。基于长期实践探索,研究提出“系统-空间-矛盾”三论协同治理框架,旨在为系统化解城市更新困局提供兼具实践指导性与理论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一、系统论:编织城市治理“一张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系统思维”,在城市更新中体现为构建“多层级协同治理网”。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而是经济循环、社会肌理、生态脉络有机融合的“活系统”,城市更新需超越“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建立市域、街区、地块协同机制与系统观念。需从“工程思维”转向可持续“治理思维”,构建具备自我调适能力的更新机制。
一要强调整体破局,旧厂区改造须同步规划产业转型、人口导入与交通重组,规避单一改造导致的“睡城”或“产业孤岛”;二要融入动态调适,如广州永庆坊采用“针灸式”微更新,边实施、边反馈、边优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响应社区与市场需求;三要强化数字赋能,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实现目标协同与风险预警。北京首钢园区统筹工业遗产、冬奥需求与产业升级,成为系统治理典范。
二、空间论:激活场所的“三重生命力”
空间绝非静止容器,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在更新实践中具象为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第一,挖掘在地性与尊重原真性,场所基因是价值再生的根基。例如,成都猛追湾保留滨水工业桁架,植入文创市集与亲水台阶,使老厂房的斑驳肌理成为新消费的文化底色。
第二,营造多元在场性,强化空间的人文体验属性。例如,新疆哈密市巴里坤汉城老街更新以“小更新、大文旅”破题,通过空间修缮与文旅功能植入,融合文化、商业与社区功能,打造共生界面。依托场景理论,一体化激活建筑与街区的历史记忆,推动空间再生,成功将存量空间转化为文旅消费载体,打造出“屯垦记忆-丝路文明-市井生活”复合体验轴。
第三,创新资本循环模式。例如,深圳南头古城以“微更新+有机运营”引入混合业态与文化IP,借助开发权转移、增值回哺等机制,达成社会效益与财务平衡,建立“资本增值-公共利益”的良性循环,推动空间可持续有机更新。
三、矛盾论:多元博弈的“共赢方程式”
城市更新本质是空间活化再生及权益再分配,需运用矛盾论识别并转化核心矛盾。
第一,产权模式创新,例如广州旧城采用“政府主导+国企实施+居民入股”,通过作价入股、长租等破解老城改造中“拆迁难”的死结。
第二,增值收益共享。例如深圳福田明确配建最高20%保障房,北京要求社区嵌入“一老一小”等重点服务设施,以刚性制度保障公共利益的“不可让渡”。
第三,平台化协同共治,“社区议事厅”机制提供实体平台。例如上海愚园路更新中,居民全程参与产权公示透明化、方案设计共议、实施监督反馈三个环节,实现从“被动拆迁”到“决策共建”的转变。
矛盾转化的关键在于制度设计,这种参与式治理印证了大卫?哈维的论断:唯有通过政策工具引导资本增值反哺公益,才能构建“多权共赢、新旧共生”的更新生态。
四、三论协同融合:城市更新的治理工具箱
系统论、空间论与矛盾论相互支撑,构成高质量发展的“三足鼎立”。系统思维统领全局,打破层级壁垒,构建协同治理底盘;空间再生驱动活力,平衡保护与资本创新,激活场所生命力;矛盾化解保障共赢,通过产权重组、增值回馈等政策工具实现多元平衡。
在“双碳”与健康城市背景下,三论融合价值凸显:北京CBD更新通过系统规划能源网络、空间植入立体绿化、矛盾协调保障原住民权益,同步实现低碳转型与民生改善。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超越物理空间改造,在于空间焕新与社会关系重塑的深度协同。需以系统思维导航全局、空间价值赋能场所、矛盾治理夯实基础,方能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构建既赓续集体记忆、又激发创新活力的人民之城,探索存量时代中国路径,书写中国式城市更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