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证券日报网
本报记者 刘钊
7月10日,蔚来集团(以下简称“蔚来”)旗下品牌乐道汽车在合肥举行了乐道L90产品技术发布会,蔚来创始人、CEO李斌在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乐道L90的预售价格为整车购买27.99万元起,电池租用方式购买19.39万元起。乐道L90将新能源大型SUV的价格拉到20万元以下,这一价格的发布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今年以来,蔚来的市场占有率难见起色,急需一款热销车型尽快提高市场份额。有了销量的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四季度盈利的预期目标。在发布会后近三小时的媒体采访中,李斌、秦力洪、沈斐三位蔚来核心高管回答《证券日报》等媒体记者提问,直面市场关切,揭开低价背后的战略逻辑与产品革新。
“听劝”的蔚来 颠覆性定价的底气
“这个定价,乐道L90有毛利吗?”面对媒体对19.39万元租电价的质疑,李斌坦言:“肯定有毛利。但真正的黑科技在于先发车再开发布会。”这一“反行业惯例”的操作背后,是蔚来对供应链和渠道效率的极致追求。
据李斌介绍,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复用。乐道L90的轻量化技术是核心“黑科技”——340千瓦后电机仅重79公斤,较主流产品轻10公斤-20公斤,不仅降低能耗,更减少材料使用。“很多人觉得轻量化是偷工减料,其实恰恰相反,”李斌解释道,“初期研发投入高,但规模化后成本会显著下降,就像消费电子从高端到普及的路径。”
此外,蔚来体系内的技术复用进一步摊薄成本。例如座椅、电驱等部件与蔚来车型共享供应链等等。“车的成本在定义阶段就已决定,”李斌强调,“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把钱花在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上,而非冗余配置。”
这种“技术普惠”的定价策略,直指乐道的品牌使命——为主流家庭提供高品质用车。正如李斌所言:“乐道就该进入这个价格带,这是它的基因决定的。”数据印证了市场对这一定价的认可。发布会后订单增长迅猛,尽管蔚来未公布具体数字,但渠道反馈显示,用户对“低价高配”的接受度远超预期。
蔚来高级副总裁兼乐道汽车总裁沈斐透露,发布会前夜全国400余家门店同步直播至凌晨,展车全部就位。“团队非常拼,在减了不少人的情况下,乐道L60今年5月、6月的销量还实现了逆势增长。”李斌补充道。渠道闪电战配合提前铺货,确保消费者“所见即所得”。
“为什么叫‘革新之作’?”面对《证券日报》等媒体的追问,李斌列举用户调研数据表示,2700位家庭用户痛点是空间不足与补能焦虑。乐道L90以“座座都是VIP、6人10箱无压力、前后都能装行李”破局。
蔚来总裁秦力洪详细介绍了乐道L90的规划节奏:“2025上海车展亮相局部功能,用充换电基建进度打消里程焦虑,再进行全量技术解读,每一步都围绕用户体验推进。”这种“听劝”的策略,源自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消费者希望“发布会后就能看到车、摸到车”,乐道团队用行动回应了这一期待。
“押注”乐道L90 下半场生死考卷
近期,新能源SUV市场好戏连台,记者不完全统计,仅7月份就有乐道L90、小鹏G7、岚图FREE+、理想i8等十余款新车相继上市。
面对竞品,蔚来的态度开放而坚定。当被问及与理想首款纯电SUV——理想i8同台竞争有无把握时,秦力洪表示:“两款车都是用纯电体验终结增程大SUV的转折之作,只是设计理念不同,交给市场判断即可。”李斌更直言:“只要选纯电就是队友。”
内部协同成为关键胜负手。沈斐证实,乐道智驾复用蔚来底层系统,端到端AEB即将落地;85度电池包虽初期换电储备有限,但秦力洪承诺“用户最无需担心电池供应”。李斌更透露神玑芯片产能优先保障蔚来,乐道采用成熟Orin方案,背后是数十万辆蔚来车的群体智能训练基础。
亮眼开局难掩严峻挑战。对于乐道L60未达目标,沈斐坦然承认:“L60的军令状还没完成。”李斌则直面全年压力:“从经营角度更重视Q4盈利目标。”蔚来正经历艰难转型。全员经营机制下,李斌要求每个单元考核用户价值创造与ROI,“主动被动离开的同事令人不舍”。但财报显示,蔚来研发投入累计超600亿元,其中60%用于芯片、OS等基础技术。李斌强调:“费用化处理是为保持财务透明。”
渠道布局上,乐道采取“灵活选址、精准触达”策略。尽管部分门店与蔚来比邻而居,但更多选址遵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原则。目前全国四五百家门店中,与蔚来紧邻的仅为少数,这种独立性既避免内部竞争,又能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沈斐表示乐道门店将与蔚来“比邻而居”,但更注重独立选址。针对老用户换购需求,李斌松口“权益转移问题正在研究”,7月底正式上市将给出答案。
对于未来,蔚来的布局稳步推进。9月下旬的NIO Day将发布新一代ES8,与乐道L90形成高低搭配;乐道品牌长期将拓展更多产品线,但坚持“一步一步来”;换电站建设持续加码,目标是让纯电出行“比加油更方便”。
在群访尾声,李斌道出初心:“汽车是马拉松,总想搞个大新闻不如下笨功夫。当年考察Better Place失败教训才做换电,现在苦干终迎曙光。”从组织调整到成本控制,从技术下沉到渠道革新,这个曾经历2019年至暗时刻的企业,正在用“下笨功夫”的实干精神,应对新能源市场的复杂挑战。
(编辑 贺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