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3日讯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7月12日上午,一场以沉浸式文化体验为特色的社教活动在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上演,来自青岛超银中学的同学们生动演绎了课本剧演出《戊戌风云少年志》。
穿上戏服,化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在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充满历史感的院落里,同学们亲身体验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借由课本剧演出,大家近距离触摸跨越时空的历史脉络,用真挚的情感、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让书本中的人物和事件变得生动鲜活,对先辈们的理想与奋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共鸣。“通过参与课本剧演出和对康有为故居的实地探访,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我们与历史对话,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今后我们也会将这种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参与课本剧演出的学生付佳芮说。
为了探索名人故居活化利用新路径,探索博物馆文旅融合新模式,今年暑期到来之前,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所属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悉心打磨剧本,策划推出了《戊戌风云少年志》课本剧演出活动,并提供演出剧本、服装、道具、音响。自活动开放报名以来,10个场次的名额很快报满。
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缘何赢得青睐?青岛超银中学(镇江路校区)2023级一班的班主任吕雁的感受,得到了现场很多家长的认同。“今天我们班有20多名同学参与其中,大家以角色代入的形式深入了解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受到了更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往,同学们对名人的了解大多来自课本,其实是有距离感的,而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名人故居资源,不妨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同学们走进来感受一下,不仅可以让他们深入了解青岛的城市底蕴,更可以让他们在点点滴滴中受到触动,在内心种下一个信念——也许更努力一些,也可以成为像名人这样的人,激励他们不断向前。”吕雁说。
《戊戌风云少年志》课本剧演出活动的推出,是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新推动名人故居活化利用和青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中心通过精心策划主题展览,创意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不断拓展名人故居的沉浸式体验边界。
以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为契机,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探索博物馆与当代社会融合的全新路径,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带领每一位热爱博物馆的观众走近新博物馆时代。其中,“名人故居漫游”护照集章打卡活动发挥青岛市名人故居文化资源优势,串联老城区名人故居,定制专属活动护照及印章。通过加强场馆资源联动、丰富文化业态体验、研发多元文创产品等形式,为观众提供全新的活动参与形式,助力青岛名人故居活化利用。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还打造了“有为空间站”名人故居IP主题快闪活动,开放康有为故居卷轴打卡空间,设计14家名人故居“微型”展览,开展书法、拓印、专题讲座等系列文化活动,增设文创快闪铺、有为空间站快闪咖啡等文化消费,与文旅市场更好结合,带给观众全新文化体验。
“现在,走进名人故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会策划举办更多面向年轻观众的文化体验活动。从收集的观众留言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夯实历史文化底蕴,给观众更多惊喜发现。为了让观众以更喜爱的方式了解名人历史,我们加强了与国内名人故居纪念馆的文化联动,联合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共同举办的《写生入神——徐悲鸿与康有为书画作品特展》正在展出中。在数字化赋能名人故居方面,我们还推出了文物数字多宝阁,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青岛康有为故居纪念馆助理馆员邹文杰介绍,一系列创新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也带动了整个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客流的增长,探索着博物馆文旅融合的新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文 王雷/图、视频)
责任编辑:陈海芹
(作者:马晓婷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