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夏至已过,下周就要入伏,
今年的出入伏时间你知道吗?
与往年相比,
今年的三伏天有何不同?
2025年三伏共30天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
末伏:8月9日-8月18日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
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
今年三伏为何是30天?
三伏天的推算,依据的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初伏的开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
而初伏与末伏之间,便是中伏。
由于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这使得初伏和末伏的时长固定为10天,中伏则可能是10天或20天,从而导致三伏天的总时长在30天到40天之间波动。
具体到2025年,夏至是6月21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30日(庚午日),第二个庚日为7月10日(庚辰日),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入伏的日子,是7月20日(庚寅日)。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
所以,2025年的初伏从7月20日开始,至7月29日结束。
中伏从初伏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即7月30日(庚子日)起,到8月8日结束,共10天。
立秋在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9日(庚戌日),末伏便从这一天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18日。末伏完全在立秋之后,形成“秋包伏”格局。
由此可见,2025年的三伏天属于 “短三伏”,共计30天。虽说时长较 “长三伏” 少了10天,但炎炎烈日下,暑热的威力可一点也不会打折。
30天的“三伏天”,罕见吗?
如果说三伏天日期有一套固定的计算方法,那为什么会出现连续好几年三伏天都是40天的情况呢?
据专家介绍,夏至到立秋之间的这段时间大概是47天左右,因此夏至日的天干为辛、壬、癸时,立秋的天干是戊、己、庚,这些年份的三伏天是30天。
夏至日前一天为庚日,然后到立秋日开始数末伏,那么就要在47天的时间里减掉三个庚日占据的天数,综合计算,这一年的三伏天就是30天。对照计算,当夏至日的天干为“甲”日至“庚”日时,三伏天是40天。
再加上“早夏至”和“早立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种时间上的错位一点点叠加起来,就可能会出现连续多年三伏天都是40天的情况。
从2015年起连续10年三伏天都是40天,2025年的三伏天是30天,这种情况确实比较特殊,在最近两百年的时间内也只有这一次。
但就实际情况而言,30天的“三伏天”并不是很稀缺,更不至于总是“10年难遇”。
最近两百年内,连续多年三伏天都是40天的情况也不多见,早前还有一次是连续8年三伏天都是40天,其他年份,两种天数的三伏天基本都是穿插出现的。
总之,古人对“伏日”的设定很科学。过去,人们试图寻找炎热天气出现的一些规律,发现小暑大暑这段时间最是闷热潮湿,便设计出了一套计算方法,将其标定。
“高温、高湿、高热”,这是三伏天的气候特点。它的到来,也提醒人们要注意防汛,同时注重防暑降温,适当吃一些发汗利水的食物,促进体内代谢有效运转。
“直到今天,三伏天的设定对生产生活依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他说。
入伏前做好这些准备饮食
伏天气候炎热,饮食应以“多酸多甘、补气去火”为原则,可选用一些消暑粥来滋补身体,补气清暑、调理脾胃。如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粥、冬瓜莲子粥、荷叶绿豆粥。药粥对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最适宜。
还可多吃具有去火作用的新鲜蔬果,如苦瓜、西红柿等,慎食辛辣刺激、肥甘油腻食物,少喝冷饮。
夏季要注意补水,不能等到感觉口渴之后才喝水。
运动
活动强度要适量,锻炼以散步、做操等轻度运动为宜,时间不超过1小时。
时间选择清晨或者傍晚比较凉爽的时候进行。
避免在运动后大量饮水和饮用冰水,否则会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心梗。
注意冷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诱发感冒。
情绪
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生气,尽量做到“心静自然凉”,防止“情绪中暑”危害身心健康。
在夏季的中午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睡或打坐、静坐、闭目养神等。
穴位按摩也可平心静气。
做法:在天气炎热、心情烦躁甚至心率紊乱的时候,可以通过揉按劳宫穴和内关穴以达到清心安神、养心安神的作用。
起居
夏天昼长夜短,所以在生活起居方面应做到早睡早起,晚上在11点之前要进入睡眠状态,不要熬夜,养成睡子午觉的习惯。
夏季失眠者,可以练习“呵”字功。做法:
1. 开始练习时,双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
2. 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
3. 两手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
4. 全身放松,两眼微开,平视前方。
5. 练功时用鼻自然吸气,用口呼气,呼气时收腹、提肛,人体重心略向后移,脚跟着力。
6. 足趾轻微点地,轻轻发出“呵”声。
伏天养生小技巧养心护心
“汗为心之液”,夏天汗液大量排泄,不仅伤心气,还会导致心阴虚,容易受到暑热邪气的侵犯,所以伏天养心显得尤其重要,尤其对于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
适当进食红色食物如红枣、红豆、樱桃等,可养心、温阳、助眠。
清热除湿
三伏天闷热潮湿,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承山穴,还可以选择背部拔罐及背脊两侧刮痧,都可以起到祛除湿邪、调和营卫之功效。
夏季泡脚也可以清热除湿。
做法:
睡前用热水泡脚,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等作用,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对于大部分人,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