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7月11日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里掌声雷动,演员用带着港式口音的普通话向观众致谢,台下的观众自发起立、欢呼不已——原创粤语音乐剧《大状王》以这份震撼的仪式感,为其晋京的首场演出画上圆满句点。
今年以来,粤语舞台剧为北京舞台绘就一幅亮眼画卷。年初香港话剧团携《天下第一楼》来京,用“港味”诠释诞生于北京的经典作品,不久前,香港中英剧团上演粤语话剧《血色双城记》。多部粤语作品跨越方言壁垒,赢得京城观众的满堂喝彩。
“港味”《大状王》感动北京观众
音乐剧《大状王》戏如其名,演绎的是自带香港文化烙印的“公堂戏”,主人公方唐镜、宋世杰是清代传奇状师,曾在周星驰电影和诸多港剧中亮相。但与传统故事都不同的是,《大状王》赋予了方唐镜全新的内核,演绎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
《大状王》以公堂戏为背景,带有鲜明的香港文化作品特色。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剧中,助纣为虐的方唐镜招致厉鬼索命,为求活命,他在已成鬼魂的童年玩伴“阿细”的陪伴下,踏上了为阿细心上人秀秀翻案的旅途。故事内核朴素却直击人心,“做好人难,下决心成为一个好人更难”。演员们全程用粤语表演和演唱,舞台两边配有字幕帮助观众理解。“全剧又好哭又好笑。”观众“心心”记忆最深刻的一首歌叫《有阵时》,“这个词的意思我是根据剧情猜的,但不影响我看到阿细和他母亲隔空思念时,哭得我妆都花了。”
《大状王》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以前,香港戏剧的实力被严重低估,《大状王》让我们看到香港戏剧人的专业与职业。”著名导演甲丁看了首演后评价道,《大状王》结构精巧,人物辨识度极高,既沿用早期百老汇歌舞式的音乐剧形式,也融入了较新的表演形式,“有时哪怕顾不上看字幕,也能对音乐和剧情产生深深的共情。”
今年,粤语舞台剧成为北京舞台的常客。不久前,香港中英剧团在鼓楼西剧场上演粤语话剧《血色双城记》,用现代剧场手段重构狄更斯的人性寓言,冲击观众的欣赏习惯。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年初,粤语话剧《天下第一楼》作为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年大戏上演,谢君豪携香港话剧团为老北京烤鸭店的故事注入“港式风情”,轰动一时。
作品实力过硬不惧方言壁垒
粤语舞台剧作品何以在北京赢得广泛赞誉?业内人士一致表示,戏好是硬道理。
进京的这几部粤语作品,无不历经“多年磨一剑”的精心锤炼。《大状王》在2015年就由主创动心构思,2019年预演,2022年正式首演随后开启巡演,直至今年才走出大湾区。一位熟悉其创作历程的业内人士介绍,现在上演的《大状王》和预演版相比,有着脱胎换骨的变化,“主创团队、香港话剧团和剧目委约方西九文化区都非常重视观众的意见,他们发过调查问卷,用各种方式征求观众意见,据此反复打磨。”
《大状王》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该剧作曲及音乐总监高世章曾参与《如果·爱》《雪狼湖》等作品的创作,面对观众依旧十分谦逊,“观众不明白的东西,真的就是不明白,那就是我们要改的地方。”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教授张小群看了演出后也感叹,“全剧的音乐都在为故事服务,与剧情结合非常紧密,完全不是创作者在自我陶醉。”
北京观众熟悉的《天下第一楼》,则是编剧何冀平的经典之作,香港话剧团想以“南腔”演“北调”,挑战巨大。一方面,粤语演出基本没有改动何冀平的原剧本;另一方面,该剧导演司徒慧焯要求所有演员从走台步、拉山膀开始练习,让香港土生土长的演员必须找到民国时期北方人穿长衫走路的神韵,以深入理解故事精髓。当港版《天下第一楼》在北京赢得观众的掌声,何冀平和全体演职人员知道,他们的“北上”得到了认可。
《天下第一楼》剧照。香港话剧团供图 Wilson Tong摄舞台互动促进京港文化交流
“粤语舞台剧的来京,极大促进了我们对香港文化的了解,提升内地观众对他们的认知,也为我们内地的戏剧人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甲丁认为,经过市场验证的优秀作品,即便以方言上演也能跨越地域限制,对戏剧行业的发展也有助益。
曾经,高世章对粤语作品“北上”也心怀顾虑,但此次《大状王》的巡演打消了他的担忧。不久前上海站巡演时,售票趋势明显随口碑上升而变化,北京站的10场演出在首演前就售罄2场,销售也呈急速攀升态势。“现在的观众和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不同了,他们接受能力强,只要你拿得出好作品,他们就愿意去尝试。”高世章说。
《大状王》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张小群也说,近两年间,北京舞台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语言的作品,“仅音乐剧就有英语的、法语的、德语的、俄语的,观众都能接受,粤语作为我国方言,观众显然更有文化认同。”在她看来,粤语的发音与音调体系本身极富歌唱性,会在舞台上大放异彩。“在某种意义上说,戏曲艺术正是方言的艺术,各个省市的地方戏也经常在北京演出,北京的舞台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容纳了这么丰富多元的艺术品类。”
文化的互动是双向的,张小群以开心麻花经典喜剧作品《疯狂理发店》为例,“这部作品在内地上演多场后,去年推出了粤语版在澳门国际喜剧节上演出,最近还将在横琴上演,由此可见,舞台作品已然成为不同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