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为纪念京剧程派名家王吟秋先生诞辰100周年,7月12日和13日,“秋声然冉——白思然个人专场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作为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迟小秋的弟子,青年程派青衣演员白思然携《锁麟囊》《碧玉簪》两出程派经典剧目,递上师门传承的艺术答卷。
1943年,王吟秋拜师京剧大师程砚秋,把毕生精力投入程派艺术的传承与舞台实践中。他嗓音清醇圆润,完美承袭程派唱腔“幽、咽、绵、邈”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个人细腻含蓄的艺术表现力,深谙“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演唱法则,形成“规范而不刻板,传韵而不泥古”的艺术风格。王吟秋曾积极参与多部程派剧目的整理复排,以严谨治学态度悉心培养后辈,弟子迟小秋是程派当代传承的杰出代表。
2024年,白思然拜入迟小秋门下。这次个人专场演出正值拜师一周年之际,“选择演出《锁麟囊》《碧玉簪》,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师门传承的积极呈现,更是对自身习艺成果的全面检验。”白思然说。在排演过程中,迟小秋手把手教学,倾囊相授。她反复强调程派“以气催声”的发声要领,要求白思然“找准发声位置,让声音有柱的感觉”。在《锁麟囊》《碧玉簪》唱腔上,迟小秋逐字逐句雕琢,从行腔的婉转程度到气息的控制,不达到预期效果便反复示范,她常说:“演唱程派不能只学表面,要唱出‘刚柔相济’的内在力量,高音如瀑布倾泻而下,低音如游丝绵延不绝,这样才能打动观众。”
“演戏不是单纯的演技展示,传递真实情绪才是核心。”迟小秋认为,身段动作要始终服务于情感表达,念白与唱腔要同样讲究韵律节奏,她一次次放慢语速拆解咬字发音,并模拟生活中不同情绪下的语气变化,让白思然体会如何用念白传递角色内心的波澜。从师父迟小秋身上,白思然深刻体会到,传承程派艺术不仅要熟练掌握唱腔与身段技巧,更要深入理解其艺术内核,“守住程派之魂,同时贴着人物、跟着时代做‘加法’”。程派传承是要用一辈子去完成的功课,说起未来,白思然的目标朴实而坚定:“跟着师父,学一点就踏实进步一点,每天都争取进步一点,不仅要在舞台上完美演绎经典,更要通过创新让程派艺术被更多年轻观众喜爱。”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