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藏三十载 社会力量在行动
创始人
2025-07-13 14:30:54
0

4位来自定日县灾区的少年在2025赛季中超开幕式领唱国歌

2015年,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给日喀则地震安置点的小朋友送学习用品

乡村医生项目的代表郭帅(左)与当地医生交流

海富通基金助力日喀则萨迦县儿童护齿行动

在2024第39届“海港—上汽”杯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全国交流赛上,来自西藏日喀则赛区三支足球队的队员们来到上海完成圆梦之旅

李一能/文

1994年7月,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正式启动。1995年5月17日,上海首批援藏干部启程赴藏,开启了为受援地贡献力量的新篇章。至今,已有10批次、共计903名干部赴藏工作,书写了无数沪藏同心的援藏佳话。

30年的上海援藏事业,让日喀则发生了沧海巨变,也见证了沪藏两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取得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上海援藏干部们的无私奉献,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其中上海社会组织、民间力量功不可没。以公益慈善为载体,一份份爱心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援藏事业的大江大河。

“申城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

2024年6月26日,中超联赛第16轮,在滂沱大雨中,上海申花主场对阵梅州客家。一位名叫达娃吉拉的12岁藏族小女孩,在开赛前带领数万名观众高唱一曲国歌。

达娃吉拉曾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是上海的援藏医生帮助她实现了康复。这天,在申花足球俱乐部的邀请下,来沪复查的小达娃来到比赛现场,这既是一场为女孩庆祝新生的仪式,也见证了一段特殊的沪藏足球情缘。

西藏日喀则,是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含氧量很低,并不适合开展高强度体育运动,否则将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即便如此,当地孩子对足球的热情却远超想象,在2022年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显示,足球就是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的最爱。

去年6月,为支持上海援藏,申花足球俱乐部首次派团进入日喀则市定日县、江孜县等多个地区,针对当地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性走访。

他们看到,藏族孩子们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利用最简单的设施,享受着足球运动最纯粹的快乐,这让前往参访的俱乐部队员非常感动。计划邀请日喀则足球少年来上海做客,并与当地开展足球运动方面的交流合作。

但不久后,一场天灾不期而至。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特别是申花队曾经走访的长所乡森嘎村,成为了重灾区之一,整村建筑几乎全部损坏,人员伤亡严重。

孩子们都还好吗?当队员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等待着,前方传来消息,虽然受灾严重,但已经得到了妥善安置,坚强的孩子们还在安置点的空地上踢起了足球,以此来疗愈心灵上的创伤,暂时忘却灾难带来的阴霾。

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俱乐部立即与上海援藏小组联络,为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的孩子们录制了祝福视频,鼓励他们齐心协力,重建美好家园。1月11日,上海申花的沈龙元、王赟、于汉超、吴曦、高天意、陈晋一、若昂·特谢拉就给震区的小朋友们发来了视频祝福。

在救灾帐篷中,上海援藏干部为孩子们播放了申花队队员录制的视频,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后更多的足球也被送到了地震震区,陪伴灾区孩子们度过了那段特殊时光。

2月22日,4名来自定日县灾区的少年,受邀来到上海,参加2025赛季中超揭幕战开幕式。他们中既有热爱足球的少年,也有在地震中失去家人的孩子。在领唱完国歌后,孩子们共同传递火神杯,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超出足球运动本身的意义——用爱战胜灾难,用温柔抚平伤痛,用真心托举未来,这场跨越千山万水,连接山海的足球情缘,仍在续写。

持续十年的沪藏“美丽约定”

5月18日,“美丽西藏”项目十周年座谈会在解放日报社举行。解放日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在助学、助医、乡村振兴等领域拓展社会化援藏工作,宣告了“美丽西藏”项目正式纳入对口援藏工作,这场持续十年的“美丽约定”进入了全新阶段。

2015年5月,解放日报发起“美丽西藏”捐资助学活动,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党政干部、民营企业家及爱心人士,“一对一”结对资助西藏日喀则的贫困藏族大学生完成学业。并在2024年成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重点项目。十年来,有1116名藏族学生受到资助,“美丽西藏”助学金、奖学金发放500多万元,已有六批大学生毕业,成为建设“美丽西藏”的人才。

原本只是随心而起的一个善念,没想到一做就是10年。项目组织者、《宣传通讯》主编田冰颇为感慨: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我国与之相邻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也被波及。当时正前往西藏开展公益自驾行的田冰立即与上海援藏第七批联络组取得联系,匹配了需求清单后,队友在拉萨采购了价值10万元的物资,送到日喀则地震救灾安置点。

在救灾过程中,田冰发现当地有不少孩子品学兼优,但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继续大学学业,于是与随行的6位民营企业家约定资助西藏贫困大学生,每年资助每名学生5000元。在当时,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年收入不到5000元,这笔善款无疑是雪中送炭。看到孩子可以继续念大学,家里也有了希望,受助群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016年,田冰成为上海援藏干部,前往西藏工作3年。在他的牵头下,这一公益慈善项目开展得更为顺利。在田冰看来,爱心捐助不仅给西藏学子提供了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成长引导。建设美丽心灵,就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传播大爱,给社会持续注入正能量。

玉珍是田冰结对帮扶的藏族孩子,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命运坎坷但很上进,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田冰一直把玉珍视为自己的女儿,对她的生活、学业非常操心,像老父亲一样唠叨着让她认真填选高考志愿,说希望离上海近一些,方便自己去看她。不善言辞的玉珍一直喊田冰“叔叔”,直到有一次偶然发送的一张截图暴露了她的一个“小秘密”:在玉珍的手机里,对田冰的标注竟然是“臭爸爸”。

“经济上的帮扶是其次,主要是精神上的陪伴与支持。结对的目的并非施舍,而是爱的交流与传递,最终受助者与帮助者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匪浅。”田冰说,正是因为认同这样的理念,1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一团队。上海凯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卫统捐助了两批40名学生,他说:“这个过程让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付春,于2018年结缘“美丽西藏”项目,组织了“询美使者”志愿者活动,带给大山里各族孩子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她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多少数民族同学找到了人生的奋斗目标,而且大多选择回到家乡贡献力量。田冰表示,他将继续陪伴西藏困境学子成长,也希望更多爱心人士能加入其中。

上海老人向西藏匿名捐赠91万元

2021年10月中旬的一天,位于淮海中路1253号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走进了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他向工作人员咨询了一番后,表示愿意向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专项基金捐款。

“我想捐91万元。”当老人说出这个数字时,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吃了一惊。平日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款的市民虽然络绎不绝,但一下捐出91万元实为少见,这也是该基金会近期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赠。

工作人员在帮助老人完成刷卡支付后,看到他手机上一条短信跳出,显示卡内余额只剩4000多元,于是当即询问,会不会因为捐赠影响生活。但老人说没关系,因为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作为一名老党员,他与共和国一同成长,深感国家的兴盛,离不开一代代默默无闻、隐姓埋名的奉献者,因此他有两个要求,一是匿名捐赠不宣传;二是这笔捐赠一定要用在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上。

“您真是太高尚,我自认是做不到。”听到工作人员的称赞,老人淡然一笑说:“等你到我这个岁数,相信你也能做到的。”

在得知这一故事后,上海援藏联络组的援藏干部们也被老党员的高义所深深感动。他们决定,一定要把这笔钱用到实处,不辜负老人的一片赤诚之心,把他的善意传递到需要帮助的藏族群众手中。经多方调研,确定了在日喀则市拉孜县使用这笔善款。拉孜县2019年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普查工作,但为防止有群众因病、因灾或其他重大事故导致致贫或返贫问题发生,拉孜县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同时,积极对接援藏联络组(拉孜援藏小组),而上海老党员的捐赠犹如“及时雨”,为拉孜县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3月3日至5日,拉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边巴罗杰带领工作人员,实地对各乡镇上报需要帮扶的项目进行了调查。3月28日至29日,上海第九批援藏总领队、时任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孟文海带队,会同拉孜援藏小组深入拉孜县各乡镇,对拟需实施扶持救助的困难农牧民家庭进行抽样调研,详细询问调研户家庭基本情况、生产资料以及就医、就学、就业现状和存在困难等。

经过审核,确定拉孜全县共有148户449人农牧民家庭,需要实施扶持救助举措,救助资金共计92万元,根据具体的需求,每户受助善款从4000元到2万元不等。为确保资金的安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乡村两级“公示”、乡镇申请、县复核后,最终于6月17日召开资金分配会议进行研究审定。为确保资金安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将捐赠资金汇入到拉孜县财政局指定账户,拉孜县财政局通过“一卡通”形式,直接拨付至各农户卡上。

6月24日,善款如期汇入了受助群众的银行卡中,让这些困难家庭喜上眉梢。这场来自上海的“及时雨”对他们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芒普乡乃村的村民旦增平措患有高血压、肺结核、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急需医疗费去就诊看病,而来自上海的2万元善款,让他心头的包袱一下子卸了下来。“我准备戒酒了,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能辜负上海好心人的深情厚谊。”

家住拉孜镇拉龙村的达瓦普尺一家有六口人,一位妈妈带着5个儿女,24岁的女儿卓玛央拉2021年毕业后目前无稳定工作,全家劳动力只有1人。2021年,二女儿普赤因肾病住院,家里的经济压力非常大。在获得了1万元的资助善款后,卓玛央拉高兴地说,弟弟妹妹们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

拉孜县查务乡达尔村村民普琼,身患尿毒症需要换肾,前后治疗费用已经用去了30万元,而她的哥哥一直扛着照顾妹妹的重担。当收到2万元善款,普琼兄妹俩感激地说:“感谢上海老党员,感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感谢上海援藏干部。”

148户家庭,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段段鲜活的人生。来自上海老党员的善意,温暖了这些家庭,为他们早日走出困境,照亮了前路。当日喀则善款发放完毕的消息传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时,工作人员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老党员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助乡村健康“守门人”提升业务水平

2024年,上海市民政局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了40个慈善属性强、社会关注度高、惠及民生实的“慈善+”项目,统一冠名为“善暖申城”项目。其中,复星基金会发起的乡村医生项目入选,这一项目究竟起到了何种作用?要从千里之外的日喀则乡村卫生院说起。

白玛是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吉定镇卫生院的一名村医,她在去年第二次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考试。“往年自学起来比较费劲,也没有系统全面的备考信息,而今年备考过程就感觉挺有规律的。”白玛说,他们加入了一个学习群,群里有老师提醒学习,每天抽出1小时下班时间看视频课,感觉进步很快,所以对这次考试能够通过充满了信心。“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基层医生的责任,希望通过提升自己的医技,更好地为乡亲们提供医疗服务,守护他们的健康。”

帮助白玛能够顺利备考的,正是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为积极响应国家和上海对口帮扶西藏及日喀则的号召,该基金会从2012年开始对西藏地区开展医疗帮扶、应急救灾、防疫支持等项目,累计投入1300万元。

郭帅是基金会派驻西藏日喀则市卫健委开展乡村医生项目的代表,他回忆了走访中发生的故事。在夏鲁村,郭帅遇到了一位女村医,这位1996年出生的姑娘是高中学历,除了村医这份职业以外,她还在拉孜县城宜必思酒店前台工作,前台是上一休三,旅游旺季时工资能够达到6000元左右,平时收入差不多3000元以上,所以其休息时间兼顾着村里的基本公共卫生工作。

“这种情况也算是县里比较特殊的村医兼职情况,其他大部分村医是半农半医状态。”郭帅说,与其说他们是医生,倒不如说是公共卫生临时工作人员,毕竟他们很少给村民看病,会一些基本的常见病症知识,通过县里培训学会了重点人群关照的工作要求,做好记录和通知,就是他们岗位工作的主要职责所在。如何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并且打开专业的晋升通道,就成了基金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自2023年新一轮西藏帮扶项目启动以来,复星基金会就在当地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对卫生院的设备进行补充,捐赠了除颤仪等物资。除了满足当地提出的硬件需求外,乡村医生项目通过“龙门梦想计划”,为日喀则市参加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考试的45位乡村医生进行了专业的考前培训,帮助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复星基金会理事长李海峰表示,从2023年连线启动新的帮扶措施以来,基金会加大了在日喀则地区的支持和投入,乡村医生项目现已全面覆盖上海市对口援藏的五个县。“将继续围绕基层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做深入的需求挖掘和提供解决方案。”

“汇爱萨迦”让孩子们笑口常开

在西藏日喀则的崇山峻岭间,218乡道如同一条生命纽带,蜿蜒穿行于落石与塌方频发的悬崖峡谷之中。这条被当地人称为“生命之路”的小道,承载着无数高原居民的健康期盼。

2024年,在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和徐汇区援藏联络小组大力支持下,海富通基金携手公益伙伴奔赴西藏开展“海富通基金助力日喀则萨迦县儿童护齿行动”。上海市徐汇区牙防所援藏医生夏翊博带领萨迦中心医院口腔团队,沿着这条危险的道路,翻越海拔5400多米的普士拉山口,向地处边境的绒辖镇进发,为那里的孩子们送去口腔健康。

当朝阳的第一缕金光洒在绒辖镇小学的操场上时,学校的体育馆已经变身成为临时口腔诊室。“张嘴,啊……”“叩叩叩,哪颗牙齿疼?”随着医生耐心温暖的问询,高原上的第一次口腔诊疗服务开始了。没有无影灯,就用手电筒照明;没有专业的治疗椅,就用简易设备和课桌椅拼接。十个小时的连续工作,100多名孩子的口腔检查,300多颗牙齿的窝沟封闭,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援藏医生对高原健康事业的执着坚守。

“很多孩子第一次见到口腔检查器械时,紧张得直往后缩。”夏翊博说道。为了消除孩子们的恐惧,医务人员耐心专业地解释,当第一位小朋友勇敢地张开嘴巴,当第一颗牙齿得到专业的窝沟封闭保护,一种无声的改变正在发生。孩子们从最初的紧张不安,到治疗后的惊喜笑容,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牙齿健康状况的改变,更是健康意识的萌芽。一位藏族小男孩在完成治疗后,露出了羞涩而灿烂的笑容:“很轻松,一点也不痛!”

在海拔3600多米的绒辖镇,高原缺氧,口腔医生戴着口罩,每一个医疗动作都变得很不易,每个操作都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简陋的条件,要求医护们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语言文化的差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沟通技巧。但“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夏翊博说。

这次诊疗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或许不在于治疗了多少颗牙齿,而在于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口腔健康的种子。这种早期干预的理念,将影响他们一生的口腔健康习惯。

夏翊博的这次绒辖镇之行,是上海市徐汇区援藏医疗工作者的一个生动缩影。他们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在艰苦环境中绽放医者仁心。当被问及援藏初心时,夏翊博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说:“当每个孩子自信地微笑时,能露出洁白的牙齿,我们的付出就值得了。”

萨迦县中心医院口腔科由上海市徐汇区口腔医院(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对口援建,自2023年至今先后派遣3名业务骨干支援建设。在萨迦县中心医院王洋院长和徐汇区口腔医院钱文昊院长的支持下,在援藏医生的不懈努力下,萨迦中心医院口腔科已成为日喀则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口腔专科。

萨迦县中心医院口腔科现常规开展龋齿充填、根管治疗、龈上洁治、阻生牙拔除、义齿修复等门诊业务,并承担萨迦县各乡镇中小学生口腔预防保健的任务。2024年,萨迦县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人次达2312人,完成口腔健康筛查7865人,完成窝沟封闭11919颗。

聚沙成塔,聚爱成光。30年来,上海社会各界的爱心不断汇聚涌向雪域高原,为援藏事业添砖加瓦,也见证了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第十批援藏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彭一浩说:“3年来,上海援藏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沪藏民族团结一家亲’、乡村振兴为主题,共组织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等各类活动51场,参加人数近2000人次,举办沪藏两地交流交往交融活动130余场。未来,上海援藏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大力推进沪藏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活动和公益项目,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0年转瞬而逝,站在这一时间节点,回望两地携手历程,更加让人确信,这场跨越千里的深情约定,必将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续写出更加动人的华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国庆节手抄报的内容50字 最新... 国庆节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国庆节手抄报参考图(1)  国庆节手抄报参考图(2)  国庆节手抄报参考图...
游戏打到嗨,机票订起来‌!中沙...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7月13日傍晚,朝阳公园08广场人气十足。一场融合电竞激情与文旅魅力的“中沙电竞...
科创板改革落地,引入这项制度!... 科创板重磅改革落地。7月13日,针对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上交所正式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
关于国庆节手抄报的内容 最新或...   关于国庆节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关于国庆节手抄报参考图(1)   关于国庆节手抄报参考图(2) ...
【微特稿·科技与新知】美国公司...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华社微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