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与“黑夜”间的选择
创始人
2025-07-13 14:21:44
0

◆ 姜林静

两个晚场、一个下午场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共15个小时,酷暑中的上海大剧院呈现了瓦格纳含量超高的一个周末。在“白昼”还是“黑夜”的选择中,我挑了不需要摸黑回家的“昼场”。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无疑是音乐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巅峰作品。它几乎展现了人类的所有情感:忧郁、痛苦、嫉妒、愤怒、渴望、激动、幸福、宁静……能在上海看到2022年拜罗伊特的制作,真是顶级福利。

该剧在音乐上的高难度堪称空前绝后,连作曲家自己都曾沮丧地认定它是无法上演的。瓦格纳曾感叹“只有平庸的演出”才能让这部作品摆脱致命的危险,事实上,历史上也确实不乏向该剧献祭的艺术家。我这次的座位离乐池很近,能清楚观察到指挥的各种细节。特别令人意外的是,时不时能捕捉到许忠面露微笑,很难想象他是在指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让我想到瓦格纳大师蒂勒曼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他在拜罗伊特排练时会穿一件印有门德尔松的T恤来平衡瓦格纳。可能许忠的微笑也是不断将高度紧张的演奏家从“溺水状态”拉出水面来喘息的一丁点尝试吧!

最令人回味的还是导演罗兰·施瓦布的制作。舞台布景以一上一下两个巨大的椭圆形装置为核心,整体颇具现代极简主义,没有繁复的多余伪饰,相比2017年国家大剧院的前卫版本更富德国浪漫主义色彩,也更贴近瓦格纳理念化的音乐创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虽然基于中世纪史诗,但事实上瓦格纳将情节精缩成三个“爱的场景”,本质上一切都是文字,是音乐,德意志的形而上“精神性”登峰造极。

第一幕开场,特里斯坦一直背朝观众面向上方椭圆形装置展现的明亮天空,而伊索尔德则与女侍布兰甘妮留在下方暗处。特里斯坦被叫入船舱时,两人还带着“白昼”的伪装——男主抽着烟,女主戴着墨镜。转折点出现在两人自以为喝下死亡毒药之后,一切带有欺骗性的自我保护瞬间消散了,舞台上方的天空开始变暗,“白昼”宛若一场空虚的梦。恢复到原初本我的两人不禁发问:“我是在做梦,梦见特里斯坦的荣誉?”“我是在做梦,梦见伊索尔德的耻辱?”高贵骑士的道德传统、受辱少女的复仇欲全都分崩离析,夜色来临。

从第二幕开始,椭圆形天空始终呈现斗转星移的夜空,乐剧由此成为一首漫长的“夜颂”,疯狂的男女主人公在爱的二重唱中彻底融为一体。事实上,这对幽会的恋人什么实际行动都没有做,纯粹靠“歌唱”结合。甚至暴力都依靠地上的椭圆投影象征性地表现,相当符合瓦格纳的内在化表达。

被尼采赞誉为“甜蜜而恐怖”的第三幕,更是一场凭借个人意志向黑夜的献祭。在此,一直斜插在舞台左侧的梵文“永恒”霓虹灯才显露其意义:欲望之爱(eros)会让人渴望保存“自我”,唯有依靠断念方可消除“自我”,与万物相融,共抵圆满。最后伊索尔德唱着:“淹没、沉醉、无意识中最高的福祉”,用一个长到几乎快进入无限的渐弱,让最后一个音升至永恒。而从前奏曲开始就出现的奇妙密码——“特里斯坦和弦”,也终于在一种近似“无”的状态中获得了唯一一次解决。这绝非生命的消亡,更不是爱的失败,而是瓦格纳选择在“黑夜”中获得救赎。

对观众来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也是一场考验。瓦格纳渴望他的艺术可以摆脱娱乐性和商业化,这正是他创建“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初衷。瓦格纳期盼人们朝圣般专程前往远离城市的孤寂小镇拜罗伊特,唯独将艺术本身视为盛典。这个艺术“圣岛”第一次走出自我,走向世界,来到上海,这是上海的荣幸,但观众是否能够在五小时的全身心投入之后,在疲惫与亢奋交织的极限体验之后,不仅仅满足于文化社交和打卡,而是沉静构建心灵的审美国度,感受艺术的净化力量,也是在浮于表面的“白昼”与隐入内心的“黑夜”之间做出的一种选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元旦...   圣诞节已经很临近了,大家是不是非常的激动呢,圣诞老人可能已经把圣诞礼物准备好了,在路上走了。圣诞...
重庆通报2名患者使用临床研究抗... 今天(7月13日),重庆卫生健康和药品监管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对患者使用临床研究抗癌药调查核实情况的通...
长沙地铁里邂逅洞庭文化,这趟主...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彭放)“在长沙地铁邂逅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书文化,孩子说...
形成于约7000万年前 丹麦白... 当地时间7月13日,丹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上又增添了一处新地点:白垩悬崖。△丹麦白垩...
外国青年相聚海南演绎“武术人生... 中新社海口7月13日电 (记者 王晓斌)第五届海南国际武术大赛正在海口市举行。在人潮涌动的赛场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