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刘润)
前段时间,我的老朋友,得到App的三位创始人,罗振宇、脱不花、快刀青衣,做了一场创业11周年的特别直播。直播结束之后,有同事问我,看了吗?有没有什么感想?
我说,看了。虽然没有全部看完,但确实看了很长一段。说到感想,也确实有。尤其,是罗老师提到要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我特别能感同身受。
的确。很多人在看了那场直播之后,都觉得挺感动,挺受启发,甚至挺敬佩的。这些情绪,可能来自他们的坚持和创新,可能来自他们的“死磕”精神。但是,我的这种“感同身受”,其实更多是基于相似人生阶段的“理解”。
什么意思?
罗老师在分享时提到,创业已经11年了,他们要立一个更长远的目标。有多长远?50年。同时,为了这个目标,他个人也要做出一些调整。比如,每天做20*3组俯卧撑或其它力量训练+30分钟有氧运动。比如,两年内消除熬夜现象(跨年演讲当天除外),并终身保持。等等等等。
但是,在我个人看来,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基于“创业11周年”的调整,更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在人生的特定节点上的,一次深刻的自我洞察和战略调整。
为什么我会这么觉得?
因为,你知道的……我也快到这个“坎”了。
我出生在1976年。今年,就会年满49岁。实打实奔五的年纪。人到了这个年纪,身体就会开始给你一些非常明确的,甚至可以说是毫不客气的信号。这些信号,会让你不得不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举个例子。
大概是在三四年前。也就是我45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看不清楚东西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开始涌起。一查,果然。我老花了。我眼睛的调节能力“老了”,就像用久了会磨损的机器零件一样。那一刻,我才真正深刻地意识到,哦,人生中某个充满活力的阶段,真的,就这样静悄悄地过去了。
它没和我商量。它就是通知了我一声。
我再举个例子。
年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铁打的。有一次,为了完成一个非常紧急的任务,我三天两夜没合眼,工作了整整55个小时。干完之后,我甚至还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无所不能,为了目标可以拼尽一切。
但现在,别说55个小时了。只要我晚上稍微晚睡了一点,比如过了12点才上床,哪怕保证了7个小时以上的睡眠,第二天还是会觉得昏昏沉沉的。而且,我现在经常需要在办公室午睡。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身体,是最诚实的合伙人。它不会欺骗你。它会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你生理机能的巅峰期,可能真的已经过去了。这种下滑,当然不是从50岁生日那天“咔嚓”一下开始的。它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可能从35岁,甚至更早,就已经悄悄启动了。只是到了快50岁这个节点,这种感受,会来得特别凶猛,特别清晰,让你无法再忽视,无法再自欺欺人。
但是,与此同时,你生命里一个非常微妙,也非常关键的“交叉点”就出现了。
一方面,你的体能、精力,像一条平缓下行的曲线,开始走下坡路了。另一方面,你的事业、你的责任、你的经验积累,甚至你的雄心壮志,可能还在一条上扬的曲线上。或者,你在内心深处,还渴望它能继续上扬。
一边,是身体不断发出的“黄灯”警示,提醒你“悠着点,别太拼了”。另一边,是事业的惯性、团队的期望和内心的不甘,在召唤你“再搏一把,还能更高”。
这种内在的撕扯感,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潜在焦虑,会让人在某个阶段感到非常痛苦。
那么,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需要彻底改变过去赖以成功的那套“工作系统”。
原来那个高度依赖个人超强体能、超长待机时间、事必躬亲的工作系统,在你即将迈入人生下半场的时候,会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你必须,也必然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工作系统。这套新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不再以你个人的“生物性”体能为核心驱动力。
那么,新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
是你过去几十年职业生涯所积累起来的能力、资历、经验,以及最重要的,洞察商业本质、把握趋势、连接资源的智慧。而这套全新的、以智慧驱动的工作系统,要想高效运转,并且能够规模化地创造价值,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
是的。人。准确来说,是“更优秀的人”。
当你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体能瓶颈,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之后,你的眼睛,会不自觉地开始“向外看”,向团队看,向组织看。你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发现,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事情要做,有那么多机会等待被发掘,但你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真的,真的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有限。稀缺。
你会开始更频繁地琢磨,这件事,小A是不是比我更擅长细节?那个新方向,B的冲劲和学习能力是不是能更快突破?你会开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人,去理解人,去物色人。当你看到一个真正有潜力、有担当、价值观同频的优秀年轻人的时候,你会由衷地感到兴奋。那种感觉,就像探险家发现了宝藏一样,两眼会放光。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视才如命”。年轻的时候,我对这个词的理解其实未必是深刻的。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很多事情撸起袖子“我自己来”效率更高,效果也未必差。哪里需要那么多帮手?
但是现在,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这四个字的重量。当一个人的精力开始走下坡路,而他肩上的责任、他想成就的事业却越来越重、越来越大的时候,他才会真正地、发自内心地“视才如命”。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这些宏大的愿景,这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最终都要依靠一代代优秀的人去传承,去实现,去发扬光大。他个人的力量,只是序章。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年过半百的创业者,或者一个企业里资深的管理者,在和一个有潜力的年轻人交流时,眼神里充满了真诚的欣赏和不加掩饰的渴望,请你一定要相信,那份情感是真实的,那份期待是迫切的。因为他深深地知道,人,才是事业这棵大树能够根深叶茂、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他看到的不是一个下属,而是一个未来的“合伙人”,一个梦想的接力者。
这种认知的转变,也必然会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那就是,一个人到了某个特定的人生和事业阶段,他衡量自己最重要的成就,不再是他个人还能签下多大的订单,攻克多难的技术堡垒,或者写出多漂亮的方案。你再厉害,一天也只有24小时。你的个人产出,总会遇到一个物理上限。你最重要的成就,会逐渐变成你能构建一个多大规模的、多大韧性的、不完全依赖你个人精力的“工作系统”。
而作为一个“过来人”,你的成功,会体现在团队的成功和个体的成长上。
当然,这种从“依赖个人”到“构建系统”,从“个人英雄”到“团队赋能”的转变,不会只发生在罗老师的身上。也不会只发生在我的身上。它会或早或晚,或清晰或模糊,发生在每一个在职业道路上努力奔跑、希望持续创造价值、希望有所成就的人身上。特别是,当他们跑到“年过半百”这个特殊的人生里程碑附近的时候。
马上就要50岁了,有点慌……
是的。我的朋友。如果你也正处在或者即将迈入这个阶段,那么,有点慌,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了。面对身体机能不可避免的自然衰退,面对职业生涯可能出现的瓶颈,面对未来世界那么多的不确定性,谁又能做到完全的云淡风轻、心如止水呢?承认这份“慌”,是诚实面对自己的第一步。
但是,慌过之后呢?我们不能总停留在情绪里。也许,这份“慌”,正是一个宝贵的契机。一个推动我们从过去那种“低头拉车”式的忙碌和个人奋斗中,稍微抬起头来,去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让有价值的事情能够持续地、被更多优秀的人、用更好的方式去做”的契机。
我特别喜欢一个比喻。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接力赛。上半场,你可能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主力队员,凭着一腔热血和充沛的体力,奋力奔跑,为团队争取领先。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赢得了掌声。到了下半场,你的绝对速度可能会因为体能的变化而有所减慢,但与此同时,你的经验更丰富了,你的视野更开阔了,你对赛道的理解更深刻了。
所以,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也正站在这个“有点慌”,但又充满无限可能的五十岁人生路口,请不要害怕。这慌张里,也孕育着新的力量和智慧。拥抱变化,找到那些“更优秀的人”,和他们一起,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更精彩的下半场。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辽阔的“赢”?
与你,共勉。
观点 / 刘润 主笔 /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