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薇在福州的“医”路不凡岁月
创始人
2025-07-13 10:03:42
0

请你提供更具体的关于“海门薇在福州的‘医’路不凡岁月”的相关信息呀,比如她在医疗工作中的具体事迹、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取得的成就等,这样我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描述呢。


茹丝·海门薇。

12日,在福州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68岁的托马斯·海门薇站在一株笔直柳杉前,久久凝望。他轻抚着斑驳的石墙,仿佛能听见风中传来百年前的回响——那是他的祖辈、美国女医生茹丝·海门薇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脚步声。

“我终于站在她站过的地方了。”托马斯说道。25年来,他致力于寻找这位祖辈的足迹。此行来到福州,是为了给一部即将拍摄的海门薇医生纪录片寻找素材,而她最动人的往事,就发生在福州。

托马斯·海门薇(中)参观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

一场演讲

改变了她的命运

茹丝·海门薇出生于1894年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堡,父母是农场主。在波士顿塔夫脱医学院求学期间,一场演讲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来自中国的医生史东(石美玉)在讲台上讲述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病患无助的景象,让她深受震撼。她在日记里写下:“史东医生的话还没有讲完,我就下了一个决心:要把我的能力和知识贡献给中国的医疗事业。”

为了前往中国,茹丝·海门薇加入了美以美教会,成为一名医学传教士。1924年1月,她抵达中国福州,辗转水陆,最终来到闽清县坂东镇的六都善牧医院,成为该院的第二任院长,接替在闽清服务了近30年的兰玛利亚医生。

茹丝·海门薇的中文名叫“韩路德”,这个名字,日后在山间溪畔被千百乡民铭记。她有记日记的习惯,德雷克教授根据她的日记,整理出版了《海门薇医生在中国》。

那时的闽清,没有公路,交通全靠山路与水道。茹丝·海门薇第一次从闽清县城前往坂东镇的六都善牧医院,用的是一种当地叫“鼠船”的狭长小舟。25公里的水路,整整撑了12个小时。急流险滩中,船夫们在冰冷刺骨的溪水中拉纤推舟,一边用力,一边唱着号子。茹丝·海门薇回忆道:“这种生活,才是真实的生活。”

六都善牧医院由兰玛利亚一手创建,当时设有男女病房、小儿科和门诊,全年的就诊人数高达2000人,医护人员却仅有兰玛利亚和一名女传道毛氏。茹丝·海门薇在兰玛利亚的悉心指导下,迅速熟悉了医院的每一个环节。她回忆道:“兰玛利亚虽已年老体弱,却坚持等到接班人到来。她的奉献精神让我深深感动。”

茹丝·海门薇兼通内、外、妇儿等各科业务,是一名“全科医生”。在闽清的10多年间,她的足迹几乎遍布闽清的山山水水。她骑马或步行,跋涉于四都、五都、八都、十都、十四都……甚至跨江去安仁溪、小箬、大箬巡诊。她曾走进麻风村、深入监狱,翻山越岭,只为救治偏远山村的病患。

“我的祖辈无畏、坚定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奉献着。”托马斯·海门薇向记者表示。

闽清六都医院原院长刘守光曾为《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的译稿做过校阅。他说,海门薇除了处理医院日常医疗业务外,还经常主动下乡巡诊,走村入户为百姓服务。她积极改善医院条件,扩建分诊所,推行预防接种,传播卫生知识。她还开办护士学校,培养本地医务人员,为闽清的医疗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茹丝·海门薇部分画作被收录到《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中。

感情深厚

晚年用画笔保存闽清记忆

在闽清工作期间,茹丝·海门薇还收养了两个女儿——分别取名“华辉”和“华星”,并把她们培养成了医生、农业专家。

茹丝·海门薇常常以艺术家的眼光记录闽清的生活。她对当地的民俗文化着迷,喜欢清晨或傍晚走过石磴桥,感受溪水的清凉和山间的宁静。她描绘了“坂东十八坂”集市的热闹场景:“水轮车碾米,榨甘蔗,渔人用鱼鹰捕鱼,乡民用竹子和白蜡果制作蜡烛。”

1935年初,茹丝·海门薇因健康原因不得不告别闽清。离别时,闽清百姓依依不舍,送来了很多礼物。第二年,带着对闽清的深厚感情,她踏上了归途,但先到南昌行医一年。

抗日战争爆发,茹丝·海门薇回到闽清的计划被打乱了。她向中国红十字会报名志愿医疗服务,转赴重庆参与战地医疗。她与伤兵们同吃同住,在防空洞里做手术,在断壁残垣中清理伤口。

1941年,积劳成疾的茹丝·海门薇被迫回国接受治疗。她再也没有回到中国,但中国的记忆却从未离开她。回到威廉斯堡后,她继续行医,同时开始学习水彩画,试图用画笔留住那些在中国的岁月。回国数十年,她对闽清的生活仍有清晰的记忆。她在画中重新描摹那片她留恋的土地,她画过闽江上的挑夫、耕作的农夫、坂东的溪流、闽清六都医院、石磴桥、山间诊路,还有她熟悉的病人们的笑脸。

后来,部分画作被德雷克教授收录到《海门薇医生在中国》一书中。1974年,茹丝·海门薇在威廉斯堡家中去世,但她的故事和画作,依然在诉说着那段跨越国界的医者仁心。

托马斯·海门薇很高兴看到《海门薇医生在中国》这本书发行了中文版。

三上鼓岭

留下难忘的岁月痕迹

在闽清工作期间,茹丝·海门薇曾三次登上鼓岭,在这里留下了她生命中难忘的片段。

第一次来到鼓岭,是1924年她刚到闽清后不久。当时,她因疟疾身体虚弱,兰玛利亚便带她到鼓岭休养。坐着简陋的山篼,茹丝·海门薇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鼓岭。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微风和山间的松香让她迅速恢复了健康。

在鼓岭的首个夏天,她与鼓岭的外侨们一起参加教堂礼拜、野餐和聚会,还跟着一名吴姓先生学习福州话和汉字。她在回忆录中描述了在柱里野餐时的场景:“野餐场地周围有些巨大的石头。我们席地而坐,望着山下的深谷,那里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边有个非常小的村庄。”

第二次鼓岭行是在1925年,这一次是为了送别即将回国的兰玛利亚。兰玛利亚在闽清工作近30年,临行前,鼓岭的清凉成为她短暂的休憩之地。

来鼓岭前,茹丝·海门薇见证了闽清百姓为兰玛利亚送行的感人场景:鸡蛋、活鸡、卷轴和画卷,承载着百姓的感恩与不舍。茹丝·海门薇写道:“她的生命因闽清而有意义,这里有她的朋友。”兰玛利亚和茹丝·海门薇虽然仅相处一年半时间,但她影响了海门薇一生。这次送别,让茹丝·海门薇更加坚定了接续兰玛利亚事业的决心。

最后一次鼓岭行发生在1932年,短暂却充满戏剧性。当时,茹丝·海门薇在鼓岭仅住了两天,就接到一封急电——一名产妇生命垂危。她迅速收拾行囊,乘坐山篼,赶回闽清抢救病人。

如今,茹丝·海门薇当年住过的那栋小屋,已经成为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托马斯·海门薇穿过祖辈当年走过的鼓岭老街,山风徐徐,蝉声阵阵,他轻声说:“她的精神还在这里,从没走远。”(记者 王光慧 实习生 胡铭蕾/文 记者 包华/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康华生物:实控人筹划公司控制权... 人民财讯7月13日电,康华生物(维权)(300841)7月13日晚间公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王振滔...
上交所:科创成长层调出条件实施... 转自: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
上海电力:预计2025年上半年... 上海电力7月13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5...
江淮大地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 转自:千龙网海水中的原料,如何点亮万家灯火?月球上建造基地、供应生活用水,能否就地取材?这些充满科技...
蔚蓝锂芯:上半年净利预增79.... 蔚蓝锂芯公告称,蔚蓝锂芯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亿元–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