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艺复兴”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 —— 维基百科
算法的新宠儿
2025年5月20日,谷歌在其年度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最新的视频生成模型Veo 3,几周内在TikTok上就有超过50万条视频带着#veo3的标签发布,各种爆款视频层出不穷被搬运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其内容五花八门,从时空穿越、恶搞采访、切水果水晶版,到AI人物打破第四堵墙对观众求助等等。
甚至有专门的Veo3视频排行榜,像NBA 5佳球一样每天给用户分享又有哪些有创意的爆款视频,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播放量让全网用户都尝鲜到了AI生成视频带来的创意革命。
TikTok #Veo3 Hashtag下超过50万条的各类创意视频均通过谷歌Veo 3工具制作发布
这当中引爆UGC创造力的是大脚怪自拍系列,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在爆款力量的加持下,几天内各种口音、毛发、颜色、宠物的大脚怪层出不穷。我个人关注了一位有独特“人设”、爱搞笑的大脚怪,他还有个名字“Speedilla”。
大脚怪经济学
大脚怪Speedilla的故事从德国开始,他的创造者马哈茂德是一位来自叙利亚的移民,在工作之余,他会构思一些喜剧作品,他发现用AI生成的大脚怪vlog既可以作为艺术表达,也可能成为谋生手段。
"Speedilla,他是我内心的一部分",马哈茂德在解释这个角色时说道。"我试图建立某种黑暗,讽刺的喜剧。" 在Speedilla的虚拟世界里,搞笑是视频内容的表象,而对现实的讽刺则是其内核。大脚怪和美女搭讪被拒绝,随后把她做成了烤肉,这样一条20秒的内容有几十万人为其点赞——这是一群与马哈茂德共情的群体对当下主流文化的禁忌比了个中指。
Speedilla的爆款视频
几条爆款视频给Speedilla积累了几万粉丝,也吸引了品牌合作邀请。但好景不长,马哈茂德很快发现他的内容被其他人搬运、复刻。他向平台投诉侵权,但TikTok对此无动于衷。
正如Lifehacker的斯蒂芬·约翰逊所观察到的,在一夜爆红的流量利益驱使下,有大量创作者“把大脚怪放在各种荒谬的场景中”, 而且这不仅限于大脚怪——TikTok上涌现出数不胜数的AI版星球大战、哈利波特等影视作品的二创短视频,形成了一个庞大但版权模糊的UGC内容生态。
版权困境
这么大规模的版权灰色地带并非无人注意。影视巨头迪士尼和环球影业最近对AI公司Midjourney提起诉讼,直指其图像生成模型是“剽窃的无底洞”,公然侵犯其知识产权。
在这份143页的诉讼书中,迪士尼罗列出Midjourney对其招牌角色的赤裸裸抄袭,包括《星球大战》中的风暴兵、黑武士,《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和《神偷奶爸》中的小黄人等等。
其诉讼不仅指控AI模型直接复制了角色形象,也包括指责其产出构成“侵权衍生品”(infringing derivative works)。迪士尼认为,这些由简单提示词生成的图像,并非用户的原创作品,而是对其享有版权的角色进行的未授权改编,直接侵犯了版权所有者对衍生作品的专有权。
Disney-NBCU-v-Midjourney 诉讼书中Midjourney侵权内容的示例
这一指控与马哈茂德代表的创作者们面临的核心问题相呼应:如何界定AI生成作品的原创性?如果简单的AI产出是“侵权衍生品”,那么创作者要如何做,才能使其作品被法律认可为具有版权的原创作品?
虽然该案还在流程中尚未有定论,但在此之前已有多例AI版权案作为参考。比如2025年成功在美国版权局注册AI生成物版权的案例中的判断依据:关键在于证明人类创作者对AI的生成过程施加了“创作性的控制”,形成了“足够的人类创意输入”,创作者可以:
玫瑰之脸的创作过程 Source: 金杜律师事务所
这些先例对AI创作者们有一定指导意义:虽然法律框架仍在形成中,但明确的是,版权保护的是人类的创造力,而非AI的计算结果。对于像马哈茂德这样的个人创作者而言,这意味着简单地生成一个角色是远远不够的。当他的大脚怪角色被复刻时,他几乎无计可施,因为他难以证明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生成投入了足够的、可受法律保护的“人类创意”。
虚假信息雷区
Veo 3不仅仅在版权问题上和Midjourney面临类似的困境,其逼真度导致的信息风险更不容忽视。 《时代》杂志的测试发现,Veo 3能够生成以假乱真的“假新闻”,包括巴基斯坦人群焚烧印度教寺庙、中国研究人员在病毒实验室处理蝙蝠,以及选举工作人员撕碎选票等极具煽动性的争议内容。
事实上,在Veo 3发布的第一周,网络用户就发布了多种语言的虚假新闻片段,包括新闻主播宣布J.K.罗琳去世和虚假的政治新闻发布会等。这种轻易制造内容的能力,将创作和消费平台都推向了风口浪尖,如何确保透明度、防止虚假信息泛滥,成为一场迫在眉睫的“标签之战”,需要各国监管部门和科技公司的深度参与。
标签之战:创作者、平台和监管的三方博弈
面对日益加剧的虚假信息风险,各平台的应对策略却并不完善。如《时代》杂志的报道,在他们就Veo 3生成的误导性视频联系谷歌后,作为内容制造者的谷歌才采取了被动的应对措施:为视频添加一个微小且易于裁剪的可见水印。
在视频的消费侧,以产生爆款内容而闻名的TikTok短视频平台,早在2023年9月就要求创作者主动标记AI生成内容,避免对观众造成误导。但实际上,直到今日,打开TikTok仍会发现这个“AI生成”的标签覆盖率非常有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内容会因为创作者主动披露而展示这一标签。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作为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内容看起来越真实越好,如果页面上有个醒目的标签告诉观众“这是AI生成的”想必会对视频的表现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仅仅依赖创作者主动申报的效果微乎其微。
全球范围内,对AI内容标签的监管要求并不一致。中国和欧盟走在前列,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要求内容平台和创作者使用机器可读的元数据和人类可见水印来标识AI内容。美国在联邦层面尚未立法,但加利福尼亚等州已先行一步,多项法案正在酝酿中。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澳大利亚、东盟、中东等都尚未立法,具体参考表1。
在监管框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交媒体平台正在主动地成为事实上的规则制定者。以中国的抖音为例,其严格执行了国家的强制性规定,对所有AI生成内容同时要求标准化的元数据和固定位置的可见水印。Meta旗下的Instagram和Facebook、抖音国际版TikTok、YouTube以及Snapchat等平台,也都在积极推进结合元数据(如C2PA标准)和可见标签(如“AI信息”、“由AI想象”等)的双重策略,但执行程度不一。相比之下,也有一些平台,比如X(原Twitter)则在此方面则反应较慢,尚未推出有利于信息透明化的AI内容标签政策。这种平台间不一致的现状,反映出科技公司在AI竞赛当中,试图权衡用户规模,商业化收益,和内容合规的博弈局面。
流量之外的另类
然而,在版权、虚假信息和平台监管的重重迷雾之外,Veo 3的潜力正在被专业创作者挖掘。当无数流量号在追逐下一个“大脚怪”式的热点时,土耳其导演厄内尔(Öner)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的目标不是制造能快速传播的噱头,而是利用这项新技术,讲述一个能真正触动人心的故事。
厄内尔合作的对象是土耳其家喻户晓的“流行音乐女王”塞珍·阿克苏(Sezen Aksu),一位纵横乐坛五十载的传奇人物,为她的新作品Dogrucu制作音乐视频。“我想让人们回忆起童年,”厄内尔在我的访问中提到,“我小时候就在听她的歌,她的歌声对土耳其人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这个项目花费了上万美元的Veo3积分和大量人力成本,由厄内尔的团队(Pepperroot Studio)加班加点连续工作才得以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厄内尔和他的团队深入探索了Veo 3的技术局限。他坦言,以当前的技术实现角色一致性是场“噩梦”,这迫使他们必须结合多种生成方法,通过精心的规划和反复试验,才最终实现了理想的效果。
这与厄内尔在4个月前创作的另外一条追求奇观、风格化等AI特性的音乐视频 “Uchigatana”(我愿称其为“重生之我在江户当武士”)不同,这部音乐视频刻意保持了克制与简约。“我想要一个简单的音乐视频,全片只有一个神奇时刻,就是麻雀举起那个女人的瞬间”,厄内尔说。他优先考虑的是情感的传递,而不是AI技术的炫技。最终,这个“神奇时刻”服务于歌曲的叙事,完成了整部作品憧憬“希望”的具象化表达。
同样一个创作工具,在不同的创作者手里,有的人会制作搞笑视频,有的人炮制虚假信息,也有人将其用于唤醒一个民族的情感叙事。
展望未来:AI文艺复兴
视频模型领域竞争激烈,除了谷歌的Veo3以外,还有很多家参与者。既有Kling(快手)、Dreamina(字节跳动)等掌握大量视频训练数据的平台,也有Runway、Higgsfield、Minimax等公司在各自垂类领域持续迭代产品。新的技术革新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发布。甚至美版贴吧Reddit上已有传言称Veo 4将于2025年12月发布,到那时模型会迭代到什么程度,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但如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在一次播客访谈中所言,这些模型带来的趋势是确定的,它们将"实现内容创作的大幅增长,赋能更广泛的创作者——让视频创作民主化"。他预测:使用AI视频工具将变得"像今天使用谷歌文档一样不足为奇"。
Veo 3的爆款现象不仅代表着技术进步——它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人类创造力的本质。当一个叙利亚难民可以围绕AI大脚怪建立自己的艺术表达,当一个土耳其团队能以很少成本制作完整的情感故事,当真实与合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当你我都可以利用AI工具实现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时,我们不仅在见证一个工具的进化——我们在目睹整个内容产业生产关系的转型,有人称之为AI文艺复兴,一个人工智能赋能人类、激发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时代。
在变革之际,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AI是否会改变内容创作——因为它已经改变了。问题是我们能否建立一套框架,在拥抱这些工具民主化潜力的同时,保护人类创造力的价值。
我相信内容创作过去不是、未来也不会由工具的先进程度所决定,而是由运用这些工具的人类智慧决定。在那个未来中,我们选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以及我们如何讲述它们——将远比用于实现这些故事的技术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一、采访资料
二、 法律文件与报告
三、 新闻报道与分析
四、 平台与政策文件
(转自:网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