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热评评论员 孟令悦
近日,乌鲁木齐水磨沟区民政局决定将临时婚姻登记点直接“搬”进7月13日的草莓音乐节现场,让新人们在摇滚、民谣或电音的环绕中,完成人生最重要的法律仪式之一。这看似只是换个地方盖章,实则是政务服务一次漂亮的“破圈”尝试,更是对年轻人情感需求的一次精准“投喂”。
长久以来,结婚登记在固定的政务大厅、程式化的流程、严肃的环境中进行,但现在的年轻人渴望仪式感,渴望个性化表达。水磨沟区民政局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主动把服务送到年轻人扎堆、氛围感拉满的音乐节现场。这不仅仅是空间位置的变化,更是服务理念从“管理者”向“服务者”、从“标准化”向“个性化”的华丽转身。谁说婚姻登记的公章就不能在音符上跳舞?
此举赢得网络上一片好评,公共服务“便利”“高效”是底线,而“温度”“体验”“共鸣”是加分项。在音乐节的热浪中,在爱人与亲友的簇拥下,在陌生乐迷祝福的目光里,签下自己的名字,接过那张承载着承诺的“小红本”。这份体验,满足了年轻人对“我的仪式我做主”的期待,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情感共鸣。
水磨沟区的探索,为全国公共服务创新打了个样,主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场景、理解他们的文化偏好。如果婚姻登记可以进音乐节,那么社保咨询能不能进文创市集?政策宣讲能不能玩快闪?当越来越多的部门学会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说话”和“办事”,公共服务的“破圈”之路必将越走越宽。让服务追上时代的“节奏”,这才是真正的“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