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吴佳琴 实习生 邵文越
本报讯 600年前的古老腔韵,正以充满活力的崭新姿态,在新一代的血脉中悄然流淌。这几天,海盐县百步镇逍恬村文化礼堂内,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正热烈展开——“10后”萌娃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盐腔来了一次“亲密接触”。这场由文化特派员、海盐腔市级传承人梁茜参与策划的“梨园新苗・春泥传韵”主题春泥计划活动,通过沉浸式教学,让传统戏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焕发新生。
课堂上,梁茜从海盐腔的历史渊源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角色行当、经典剧目等基础知识。“看!老师的水袖像蝴蝶一样飞起来了。”8岁的王雨彤指着讲台兴奋地惊呼。梁茜通过《牡丹亭》经典曲目演示“云手”动作,翻飞的水袖间,将古老艺术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孩子们模仿着梁茜的动作时,整个礼堂仿佛变成了充满古韵的小戏台。随着梁茜轻轻哼唱海盐腔的经典曲调,孩子们也跟着咿咿呀呀学唱起来,虽然腔调略显稚嫩,但那股认真劲儿丝毫不输专业演员。
“老师,海盐腔能唱现代的故事吗”“我们以后还能学更多的海盐腔知识吗”……课间休息时,许多孩子意犹未尽,围着梁茜追问各种问题。孩子们天真的话语,让梁茜看到了海盐腔传承的希望,她笑着告诉孩子们:“当然可以,只要你们愿意学,海盐腔的世界可大着呢!”
袅袅海盐腔,悠悠六百年。海盐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唱腔,因其形成于海盐而得名。它是元代海盐澉浦人杨梓对当时流行的南北歌调加工而成的,在当时成为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之首,比昆曲风靡全国早了百年之久。
海盐腔自元代兴起,又因历史原因,300多年前在海盐本地逐渐失传。如今,海盐腔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大力保护和发扬。海盐陆续成立了海盐腔研究会和海盐腔艺术团,海盐县博物馆还特设了海盐腔展演馆,使古老的海盐腔重新焕发光彩。
作为海盐腔艺术团团长、市级传承人,梁茜不仅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南西厢记》中的崔莺莺、《白兔记》中的李三娘等,多年来她还致力于送戏曲下乡。如今,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少儿戏曲教育中,已开展送戏曲进校园活动300多场,在多个学校进行戏曲启蒙教学,并带领孩子参加少儿戏曲比赛。“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小朋友还是非常喜欢传统文化的。”
逍恬村文化管理员曹李洁说,今年开展的春泥计划活动,不仅是一次戏曲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文化基因的播种,“通过几天的教学,在孩子们心中,古老的海盐腔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可以触摸、可以体验、可以热爱的鲜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