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2024年2月,“村歌”活动正式在肇兴侗寨进行常态化开展,目前已举办35期,吸引了黔湘桂三省区约350支村歌队伍、1万余人参与,线上浏览量突破300亿人次。
用“村歌”与世界对话,架起跨越文明的沟通桥梁。2024年,40名俄罗斯姑娘自发学唱侗族大歌,盘起侗揪,用银色装饰物做出“银项圈”“发簪”,系绑腿、穿布鞋、一样不落地做侗族装扮。当她们用侗语唱出《蝉之歌》《装呆傻》时,在活动现场的钟声丽感慨:“这何尝不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全球辐射。”
浸润于生活 “村歌”跟随时代新
“不种田来无法活,不唱歌来怎过日。”肇兴侗寨村民陆玉英挑着杨梅叫卖不时哼唱。侗族人早将喜怒哀乐融于歌中,既释放劳动疲惫,还抒发个人情绪,唱歌已成情感调节的日常。
“将民族历史、伦理规范、生产经验编入歌词传唱,学歌即是学‘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侗族大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成龙说,“用歌记录生活,将身边发生的故事、具有教育意义的事编入歌中。其包容性很强,什么题材的都能入歌词,在任何场景都可以演唱。”
侗族大歌随着历史的潮流涌动,不断优化,不断交融服务于生活。虽然有着不同的变体,但万变不离其根本调式。黔东南州雷山县就编写了《劝孝歌》村里老人常借歌教育年轻夫妇;榕江县球场万人合唱《村规啦啦歌》倡导文明观赛;从江县岜沙苗寨编写《护林古歌》呼吁保护环境,这些与村规民约一起,实现“以歌化人、以乐治村”。
从土地到灵魂的艺术光合作用
“贵州,为我打开了音乐想象的大门。”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说:“尤其是多声部的侗族大歌,彻底打破了我曾经对民族音乐的刻板印象。”
在无数场合,贵州籍知名歌唱家龚琳娜也曾多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她说,《梦想号子》这首歌灵感来源于“侗族人赶牛”的生活场景,歌曲《自由鸟》融合了苗族飞歌“甩腔”与摇滚,打破传统声乐分类。
最前卫的艺术突破,往往源于最深处的文化基因,当龚琳娜的“神曲”震撼乐坛时,其内核或许是贵州黔东南山谷里那一嗓飞歌。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原生性、多元性和情感穿透力,成为无数艺术家取之不尽的灵感宝藏。这片土地上的歌声既是艺术创作的活水源头,也是文化认同的精神基因。
记者手记
抵达肇兴侗寨时已近黄昏,寨门前聚集着上千人,歌台是原木搭成,背景是连绵的梯田,座位旁78岁的老歌师并不识字,用手机录下每支参赛队演唱,待结束后好反复听辨指导。
今年“村歌”大赛海选曲目,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以人们对侗族大歌的认知、理解、文化需求,将蕴含审美意趣和生活真谛的歌词编入歌中,让人深思。
正是这种深深根植于乡土和群众生活的“村歌”特质,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成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生动注脚。当更多乡村唱响自己的“声音”,乡村振兴便有了抵达人心的旋律。
上一篇:种无忧 销不愁
下一篇: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