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贡献》第二卷第二期封面设计
《菊子夫人》封面设计【书衣之美】
因历史文献的散佚,艺术家刘既漂曾长久被湮没在历史尘烟中。他的艺术生涯融汇通达,在绘画、设计、建筑等多个领域孜孜求索。尽管其涉及书籍设计的艺术实践有限,但仍为那个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迹。
刘既漂,广东兴宁人,早年曾在上海就读中华艺术大学。1919年,18岁的刘既漂留学法国学习绘画,后进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转修建筑。
1925年,轰动一时的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在巴黎举办,展现了建筑、室内设计、家居时尚等各类实用艺术领域的先进成果。该博览会要求参展作品采用新的设计风格以回应时代发展,刘既漂即以中国传统“龙凤朝阳”图案为原型,结合现代几何形式语言设计了中国馆的门头及展览手册封面等,虽略显青涩,却极具个人风格,展现出他对现代设计的初期探索。
1927年秋,刘既漂学成归国,后与同从法国归来的林风眠等人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任校长,刘既漂任图案系主任。
刘既漂的艺术追求和主要成就体现在他所倡导的“美术建筑”中,即强调建筑本体的美感与风格,1929年西湖博览会的整体设计堪称其代表之作。他不仅带领图案系师生设计了各馆所门面建筑及装饰,还包括会徽、图案标识等视觉系统,强烈的本土化装饰艺术风格,展现了他对现代设计多元素材的吸收及与本土元素的创造性融合。其中,《西湖博览会筹备特刊》的封面即为刘既漂设计,基于场馆建筑的视觉元素叠加出层次分明的效果,突出了装饰艺术的几何韵致和明丽色彩,富有时代气息。
刘既漂对设计有着自己的认知。他以现代设计中广义的“装饰艺术”概念指导教学,在将所学所思应用于美术和建筑艺术实践的同时,还为一些新文学书刊设计封面。
《贡献》是1927年底创刊于上海的综合类刊物,刘既漂在为该期刊设计封面时,常将字体设计与现代装饰元素融为一体,颇具建筑般立体感的字体,仿佛他的独特标识,可谓别开生面。
《旅行杂志》于1929年特别刊发了“建筑专号”,刘既漂为此专门绘制了封面。画面描绘了法国巴黎舞厅一隅,专业的建筑手绘颇见功底,正在跳舞的人们活色生香,让人联想到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和德加的绘画。
作家丁玲的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由上海开明书店于1928年10月出版。刘既漂在设计书衣时注重气氛的渲染,高度凝练的抽象图形与手绘字体追求同化效果,在协调中蕴涵想象,醒目而明快,是其擅长的装饰手法。
徐霞村所译法国作家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子夫人》,于1929年3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刘既漂为其设计了封面。画面上方的多瓣菊花纹样层叠抽象,女人的形象被概括为简洁的线条与色块,精心设计过的字体笔画多采用直线,规整统一。举重若轻的设计在当时显得颇为新颖,不仅展现出简约和谐的装饰艺术之风,也与小说主题颇为契合。
刘既漂在九十载人生中,参与的书籍设计不算多,但其创作在受到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影响的同时深植本土文化,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作者:田呢)
下一篇:黄河臂弯中的绿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