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吉林网
盛夏的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洒在一群孩子带着泥点的笑脸上。为期三天两夜的研学活动里,长春南湖实验中海小学的学生跳出课本的边界,在山野间、溪流旁、星空下,用探索丈量世界,用协作凝聚力量,用劳动触摸生活,完成了一场关于成长的生动实践。
山野间的探索:让好奇成为最好的老师
“山顶挑战赛开始!” 随着一声哨响,孩子们俯身穿过低矮的障碍网,手掌磨过草地也不停歇;翻越障碍墙时,有人踮脚托举,有人伸手拉拽,喘息声里混着“加油”的呐喊。这场没有名次的挑战中,汗水与坚持成了最亮的勋章。
皮划艇破开水面的瞬间,水花溅在孩子们脸上,他们握着桨的手从生疏到稳健,在 “速度与激情” 里感受运动的力量;传统射箭场上,拉弓、瞄准、放箭,孩子们不仅学习技法,更在 “射以观德” 的讲解中体会古人对专注与谦逊的追求。
自然是最生动的课堂。一片叶的脉络、一块石的纹路,被孩子们用拓印的方式留在纸上,成了 “自然写的诗”;金属探测器的嗡鸣声里,有人蹲下身专注分辨信号,有人举着找到的小物件欢呼 ——“探索” 二字,在亲身体验中变得可触可感。
协作中的成长:从 “我” 到 “我们” 的跨越
“这里要再加个水瓶,浮力才够!” 泳池边,几个孩子围着图纸争论,手里举着收集的废旧水瓶。这是他们结合STEM课程知识开展的 “船筏制造” 挑战:从绘制图纸到拼接组装,再到小心翼翼推下水试乘,当“图纸上的船”真的载着人漂起来时,欢呼声惊起了池边的蜻蜓。
从古至今的 “伟大工程”,往往始于一群人的并肩。运水挑战中,孩子们围圈商量策略,有人负责传递,有人负责堵漏,水珠顺着手臂流下,却挡不住 “我们一定能赢” 的信念;水枪大战的笑声里,有配合掩护的默契;摸鱼大作战时,谁先发现鱼群,总会大喊着招呼同伴 —— 在这些瞬间,“团队” 不再是课本上的词汇,而成了彼此支撑的力量。
劳动里的感悟:在汗水中读懂生活
“原来土豆是长在土里的!” 挖土豆的田垄上,孩子们蹲下身,手指拨开泥土,当带着泥土芬芳的土豆被捧起时,眼里闪着惊喜。他们学着农人的样子劳作,再把收获的土豆架在火上烤,焦香弥漫时,有人说:“这是我吃过最香的土豆。”
劳动教育不止于田间。洗衣池边,有人从 “不会拧干” 到 “能把校服叠整齐”;揉面时,从面团粘在手上的慌乱,到慢慢掌握力道;用树枝搭建 “窝棚” 时,为了让屋顶更稳固,反复调整枝干角度…… 这些从“我试试”到“我做到了”的转变,是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鲜活的注解。
暮色中的草地音乐节,孩子们弹唱着童谣,音符随晚风飘荡;热闹的中海大集上,摊位前的吆喝声里,藏着分享的快乐。最后的徽章颁发仪式上,当 “探索章”“协作章” 挂在胸前,孩子们挺直的腰背,是成长最直观的模样。
三天两夜不长,却足够让孩子们在自然中释放天性,在协作中学会担当,在劳动中懂得珍惜。这场研学活动,没有课本里的标准答案,却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到了成长的温度 —— 正如他们在日记里写下的:“这个夏天,我不仅认识了自然,更认识了勇敢的自己。”
如今,山野间的笑声渐远,但那些在探索中点燃的好奇、在协作中凝聚的力量、在劳动中收获的感悟,已悄悄在孩子们心里扎根,成为他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底气。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图片由学校提供
初审: 王韬
复审: 李超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