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不敢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继而形成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对“拒绝”这件事存在误解。事实上,在自己不喜欢、不方便的事情上说“不”,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冷漠的人,而恰恰说明了,我们懂得照顾自己的内心,也更重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面对那些来自他人的,让我们感到为难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把握拒绝的艺术,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明确自己的态度,“勇于拒绝”这件事,其实也没有那么困难。
学会拒绝
是对自己和关系的保护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自己的拒绝会影响与他人之间关系。但更多的时候,这种对别人的要求“照单全收”的态度,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很累,也不会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更好。
因为当你一次次地突破自己的底线,一次次地忽视自己的感受,会导致你的负面情绪在这种“迁就”中不断累积,甚至将这种“不爽”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对方没有考虑到你。
但事实上,没有考虑你的,并非他人,而是你自己。不好意思拒绝他人,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对自己边界的守护。最终,你累积下的负面情绪,会变成对关系产生破坏力的隐患。
在之前的《夜读》里,我们聊过关于边界感的问题。其中提到:健康的边界感,不会让我们远离社交,更不会让我们活成一座座孤岛,反而会让我们拥有更理想的人际环境。也像一句话说的,“真正的善良,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是无底线地迁就。”
勇敢地拒绝他人,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中一样,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反,当我们把真正的需求,清晰的界限展现给他人时,对方才能更好地认识你,继而接纳一个真实的你。
要相信,真正在乎你的人,一定也会在意你的感受,不想你委屈自己;真正将目光投向你的人,也一定会更渴望看见真实的你。
学会拒绝
从学会正确表达开始
真正的诉求要以良好的沟通方式来传递,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你担心自己生硬的拒绝会让对方误会,也担心不能传达出自己真正的想法,那不如尝试一下这些办法——
01 “三明治拒绝法”
最近,“三明治拒绝法”在网上很火,网友表示,自从有了这个办法,拒绝别人时感觉更有底气了。简单来说,所谓“三明治拒绝法”,就是在两句场面话中间,夹一句直截了当的拒绝。
比如,当你的大学室友让你帮他完成作业时,你可以说——
“你怎么也有这么多作业?真是太辛苦了。”
“不过我没时间帮你。”
“因为我的作业也很多,今天是最后期限,明天交不上就要扣学分了。”
有人说,相比关系特别好的朋友,“三明治拒绝法”更适用于那些关系不那么亲密,但又有社交共识的人,比如同学,同事,或者一些事务性的伙伴。因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既能让拒绝的语气显得柔和,还能鲜明地表达态度,保持了体面的同时,还能不引人误会。
02 “DESC”模型
“DESC”模型,即采用“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明确需求和说明结果”四个要素的措辞法。
比如,当你难得休息一天,而你的家人希望你去替他完成一项任务时,你可以说:“我这周工作很忙,今天刚刚休息(事实)。你让我替你去做这件事,我有点为难,因为我真的很累(感受),更想休息一下,所以很抱歉我真的去不了(需求),希望你能理解并体谅我(结果)。
相比 “三明治拒绝法”,“DESC”模型可能更适用于关系相对亲密的人。因为想要维持一段真正好的关系,有时需要我们主动“暴露”——暴露自己的界限,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对方的期待。这时候,清晰的言语可能胜于体面的话术。
03 “缓冲”式拒绝法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方法,让我们拒绝的语气变得柔和,让对方能更好地接受。
比如,可以用“先肯定后拒绝”的方式表明态度,“这个提议听起来很棒,但可惜我时间安排不开了”“你能想到我让我非常开心,但抱歉这次实在没办法帮忙”。
如果你担心对方不好接受,或者怕自己被内疚感裹挟,可以再尝试给出一些替代方案,“如果这件事不那么紧急的话,可以等我空闲时再来帮你完成”“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可以帮你推荐更合适的人选”。
此时,如果对方不接受,你也无须内疚,因为你已经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给出了最优方案,余下的,是对方自己需要解决的课题。
写在最后
学会拒绝的过程,也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过程。它让我们学会自我察觉,学会看见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学会解读我们突如其来的情绪,也学会用自己的行动去照料自己的心。只有我们的心先向自己打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共情并包容他人。
所以,拒绝不是竖起冰冷的高墙去驱赶他人,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守护——守护自己的内心,守护彼此的边界,也守护我们与他人之间珍贵的关系。
当我们真正站在自己这边,去直视关系中那些略显锋利的棱角,才能用爱去包裹它,让彼此不会受伤。这也得以让我们在心与心的对话中,能够走得更近。
监制丨王元
主编丨马文佳
编辑丨李柯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