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弹财经
露天的矿场中,满载矿石的卡车轰鸣着穿梭往复,这里的特种司机常年行驶在矿山上,执行装煤、运输、卸载等操作,与机械作业为伴——这是一个超七成有精神压力的群体。
直到自动驾驶开始进入矿山。
在自动驾驶的助力下,矿山井下的一切都由数百公里外的远程控制台精确掌控。
易控智驾便是这个行业的参与者。这家由游戏行业老兵蓝水生创立的自动驾驶公司,以18.2%的市场占有率,夺得国内矿区L4级自动驾驶的榜首,并致力于冲刺进入港交所的大门。
光鲜的市场份额背后,易控智驾既坐拥紫金矿业这样的矿业巨头支持,又有宁德时代等行业龙头加持投资,但仍旧“跌跌不休”。招股书显示,易控智驾近三年内累计亏损高达9.4亿元。
如果说亏损是如今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面临的“通病”,那么易控智驾的商业模式以及低毛利率便是其绕不开的痛点。
招股书显示,公司正从重资产的“持车模式”(自购车辆运营)向更轻便的“不持车模式”(提供技术和运营服务)转型。但从毛利率反馈来看,2024年,其毛利率仍停留在7.6%的低位,远低于行业水平,在整个高投入、高消耗的智驾赛道中,这个毛利率水平也显得杯水车薪。
更关键的风险隐藏在客户名单中——这家矿区的“AI老司机”高度依赖少数“金主”。其前五大客户贡献了超八成收入,2024年最大客户独自撑起了54.5%的营收江山。这意味着,一旦某个大客户订单流失,极易引发业绩“断崖”。
“矿区看似封闭场景友好,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准入门槛远低于开放道路。但是技术壁垒不高,必然会导致充分竞争。”一位业内人士向「创业最前线」透露。
这意味着,即便身为行业TOP,易控智驾也难以高枕无忧。研发费用高企、流动负债步步紧逼、客户高度集中等问题始终围绕着这家初创公司。
未来,如何在矿区场景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商业化闭环?蓝水生面临的“矿山突围战”,难度堪比当年闯关最险峻的游戏关卡。
1游戏大佬跨界智驾,三年烧掉9.4亿
在堪称最拥挤的智能驾驶赛道上,从开放道路到封闭矿区,处处上演着激烈角逐。
易控智驾,这家由前游戏创业者蓝水生再度出山创立的矿区智能驾驶公司,仅用了7年时间,市占率就跃升行业头部,号称“全球最大L4级无人驾驶”的矿区智能驾驶企业,蓝水生也从游戏跨界智驾。
细看蓝水生的创业轨迹,颇具戏剧性。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蓝水生就开始了连续创业,包括创立广州易申游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广州易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
最为知名的当属易幻网络。公开资料显示,蓝水生创办的易幻网络曾发行超200款游戏,覆盖全球近20个国家,最终被A股上市公司宝通科技收购。
2018年,蓝水生转投矿区智能驾驶,并担任CEO职务,主要负责集团的整体战略规划及组织架构管理,公司的业务发展及市场战略等则由有着专业背景的张磊负责。
产业资本对于蓝水生的选择相当看好:2022年,易控智驾获得由宁德时代领投的数千万美金融资;2024年,易控智驾再获紫金矿业等机构的战略加持。明星资本的涌入让其在IPO前估值已飙升至48亿元。
但资本的光环,仍难以掩盖企业的盈利困境。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易控智驾分别亏损2.16亿元、3.34亿元和3.90亿元,三年累计亏损高达9.4亿元。
业务模式的选择,或能窥见易控智驾亏损背后的逻辑。
据悉,在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交付模式上,易控智驾共提供两个业务模式选择,一种是“持车模式”(TaaS),即由易控智驾自行购置矿卡并运营车队,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包括部署、日常运营、维护及技术更新等,这种业务模式具备了明显的重资产特征。
另一种模式为“不持车模式”(ATaaS),矿卡由客户购买或租赁,易控智驾负责提供矿区无人驾驶技术、软件支持及辅助服务,是更符合商业逻辑的轻资产模式。
两种模式,直接导致了资金投入的不同和毛利率的高低。
在早期阶段,易控智驾以持车模式为主导,其2022年TaaS模式在营收中的占比为99.9%,ATaaS模式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年,公司毛利率为-29.5%。
随着TaaS模式向ATaaS模式的转变,公司毛利率也有所提升。2024年,TaaS模式在营收中占比降至52.7%,ATaaS模式占比则提升至46%,毛利率转正为7.6%。
与此同时,重金砸向研发,也是公司持续净亏损的重要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开支分别为1.09亿元、1.77亿元和2.08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2.1%、65.4%和21.1%。
易控智驾在报告中坦言,随着业务扩张,运营成本持续高企,“预计短期内将继续产生净亏损”。
在当前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盈利路径日益严苛的背景下,易控智驾的压力可想而知。
由于持续亏损,易控智驾的现金流也并不充裕。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451万元、-2.51亿元、-7.13亿元。
截至2024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剩4602.7万元,甚至不足以覆盖一个季度的研发支出。若非在IPO前夕紧急完成4.12亿元D轮融资,公司资金链随时可能断裂。
2大客户占比超8成:单一依赖的隐忧
截至2025年6月18日,易控智驾的解决方案在国内的12个最大露天煤矿中的7个都有部署。
按照招股书信息,其主要客户包括矿业集团及其总承包商,目前公司拥有11家终端客户集团,包括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特变电工、紫金矿业、首钢集团及宝武集团等公司运营的24个矿场。
事实上,矿区场景本就属于特殊的封闭场景,其在高度适配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商业场景和客户高度集中的问题。
报告期内,易控智驾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99.9%、94.4%及83.7%。其中,最大单一客户占比长期超过40%,2024年高达54.5%。
这意味着,在2024年时,公司超半数营收维系于单一大客户之手,抗风险能力存疑。
在这其中,紫金矿业的双重角色尤为突出。它不仅是易控智驾的战略投资者,更是其核心客户。
据悉,易控智驾在紫金矿业旗下西藏巨龙铜矿、新疆阿舍勒铜矿部署超70台无人驾驶矿卡,占其总运营车辆半数以上。
这种“股东兼客户”的绑定虽带来短期订单,却也将企业命运与大客户的经营深度捆绑。
更重要的是,易控智驾客户增量空间逐步收窄。一方面,矿区场景本就集中,国内市场几乎透明;另一方面,目前公司已有的客户,几乎覆盖了主流矿企。
为改善盈利,易控智驾已经从“持车运营”(TaaS模式)转向“技术方案输出”(ATaaS模式)。
但在行业人士看来,轻资产模式衍生新矛盾:作为纯技术提供商,易控智驾需接受矿企指定的车型和传感器品牌,议价空间被压缩;另外,华为等竞争对手也开始推出标准化方案。
“矿区道路规划固定、时速限制低(通常<30km/h),商业化方案落地的同时,随着场景越来越复杂,矿山自动驾驶也面临行业挑战。”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尤其是在硬件成本显著攀升的今天,易控智驾的财务细节进一步暴露结构性风险。
招股书显示,易控智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高达248天,而应付账款周期仅76天,资金链承压。于2024年末,其现金及等价物仅有4603万元,流动负债总额超11亿元,远高于9.54亿元的流动资产。
3商业化门槛低,易控智驾“流血狂奔”
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态势从未减缓。
即便是易控智驾跑出了营收三年增长16倍的“加速度”,仍未挣脱行业亏损“魔咒”。当矿区尘土散去,摆在蓝水生面前的,仍是一条未竟的盈利征途。
事实上,从商业逻辑上看,任何技术想要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实现经济利益闭环,都需要规模效应。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2024年中国矿区无人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达到20亿元,2021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4.7%,长期潜在市场总规模达到1850亿元。
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露天煤矿无人驾驶技术应用发展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露天煤矿无人驾驶矿卡数量达2500辆,同比增长超120%。
目前,易控智驾确实暂居领先之位——18.2%的市占率,位列行业第一。但这领先地位背后,却是由低准入门槛和高昂运营成本支撑的“狂奔”。
技术壁垒的缺失,迫使企业将生存法则转向靠持续“烧钱”来争夺市场份额与运营效率。三年累计亏损9.4亿元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条技术商业化路径的坎坷程度。
其实,封闭的矿区场景虽然为自动驾驶落地提供了便利,但也正是因为其环境相对单一、干扰因素少,无形中大幅降低了技术实现的门槛。
招股书提到,目前矿区无人驾驶行业前十名参与者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80%,行业集中度和竞争态势可见一斑。
矿区智驾,这条商业化门槛看似最低的“近道”,正上演着易控智驾的“流血狂奔”。这不仅是其自身的困境,也是整个细分赛道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
从行业来看,易控智驾手握的订单与技术有着一定的领先性,但是自动驾驶行业商业模式的困境,也让易控智驾不得不经历持续亏损和重资产投入的艰难过程。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渐饱和,更多的行业参与者已经将目光瞄准到了海外。2022年,中科慧拓等联合推进泰国首个5G+自动驾驶智慧绿色矿山项目,打造中国矿区无人驾驶领域首个出海项目。
此外,希迪智驾也正在与蒙古国、沙特等海外国家进开展务交流、进行业务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站在IPO门口的易控智驾,也需要新的业务支点。
行业的洗牌期即将来临。只有跨越商业模式重构的鸿沟,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幸存。对于易控智驾而言,商业本质拷问带来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