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进入了大零售时代?
创始人
2025-07-12 20:55:42
0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勇

编辑/娜娜

中国曾有一大批“小人物”,通过连锁改变了传统零售的格局。当小人物变成大人物、小店铺变成大公司后,各种问题接踵而来。2024年,中国零售则开启了“小人物”拯救“大人物”、小公司调教大公司的新进程。

(一)中国零售处于至暗时刻

中国零售真的遇到了很多问题,正处于黎明前的至暗时刻。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你调改的是马车,但社会已经进入到了汽车时代,不管你调改得怎么华丽,马车终将被汽车淘汰。调改以后,销售飙升,但成本也飙升,寄希望未来的业绩增长能弥补调改投入,但很有可能是:还没回本,消费口味又变了,零售风向又转了。

调改的本质是推动商业文明的进化与社会文明的进步:调人心,尊重人,给人更体面的福利待遇;调商品,升商品品质,追求适当毛利,让消费者更满意;调环境,让购物更舒适更舒心更舒坦。这一切归根到底都体现了商业的“真心、爱心与诚心”。如新零售的进化,第一步是改善体验,第二步是提升效率,第三步是整个社会的零售面貌的彻底改观,商业欺诈变得越来越少,商业诚信变得越来越多。

2025年上半年,社零数据有所改善,政策初见成效。但是,如果过度关注这个不能全面反映现实消费状况的“社零指标”,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过度焦虑,于是,就会出现一些过激反应。如果坐在办公室里制定促进方案或创新工程,对企业与行业的实际推动作用往往并不大,这就会出现“政策空转”的吃力不讨好的状况。

(二)当下零售:生存型与发展型

当下中国零售,正在快速分化为两种基本类型:生存型与发展型。

生存型零售:为了活下去,竭尽全力,堵漏补缺,剪枝减负,节支增效。关店铺,缩面积,转外租,引外包,总的思路是减少自营,让别人去担风险。这条路从眼前来看,见效显著,但基本是一条死路。

发展型零售:为了未来,强劲壮骨,厉兵秣马,开疆辟土,整合衍生,枕戈待旦。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数智化与供应链投入,有效整合资源,强化平台功能,拥抱大消费时代,从商品零售向服务零售发展。

(三)零售调改:并非只有一种模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已经接近四分之一,有些大城市更是超过了40%。在消费习惯已经改变,老年化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实体零售的价值被严重削弱,实际上并不需要有那么多实体零售店的存在。来店总客流总体来说,只会下降,不会增加。关店与调改相结合,才是出路。

有些企业反映:调改也遇到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投入成本很高,几百万起步,有些企业反应,调改还不如新开一家店省钱。其次,引入熟食、餐饮等项目,对卫生、消防、排污的要求改变了,遇到“老店新规”问题,老的店开着还没问题,要改造,就要按照新的管理规则来执行,也加大了调改投入。再次,餐饮部分的收入要按照餐饮标准来纳税,企业税负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调改以后,普遍增设和扩大了“现制现售”部门,从中心厨房回到现制现售,这是不是就是未来,需要实践来检验。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回到“中心厨房+现场制作”相结合的模式。

永旺集团(AEON)旗下的My Basket是日本的一家“以超市价格提供同等生鲜商品的便利店”,20年来,门店数达到1200家,已发展成为都市老龄化社会的“生活基础设施”。它依靠永旺集团的“中央厨房+冷链物流”体系 ,打破了“小店难卖生鲜”的行规。“去现场加工”的模式,让小店无需配备专业生鲜员工,人力成本比传统超市大幅降低。日本业界长期以来都坚信“消费者追求现切鲜度,必须在门店完成小包装分装”,认为“中央加工 + 门店陈列”模式不适合消费。但在冷链技术发展与消费观念变化的影响下,“现切鲜度观念”正在向“就近便利优先”转变,“生鲜购买的便利性”逐渐超越“现场分装的仪式感”。中国消费市场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现场加工,说不定过不了几年也会转向重视“生鲜的便利性”诉求与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

(四)零售调改迫切需要:政府调改

最近15年来,政府发了很多有关促进流通改革与流通体系建设方面的文件,设立了一批又一批“试点城市”,对促进我国流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流通旧规没有被打破,统一大市场还是被行政割裂。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药品流通,另一个是物流。

企业反映,外地配送车辆白天进不了市区,严重影响物流配送。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政府与其给企业一点资金补贴,还不如为企业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扫清障碍。所以,企业调改也迫切需要政府调改。

药品流通更是个老问题。老龄化催生了“离车化” “步行化”趋势,当“附近无店可逛,远处难以抵达”成为常态,“就近购物”成为刚性需求,以生鲜食品为主营的食品药品综合店,就成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其盈亏平衡销售额显著低于传统超市。这需要多方实施综合改革。

有企业反映:药店能卖食品,超市为什么不能卖药品?其实,关键不在能不能卖药品,而是药品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药店虽然很多,但有不少居民聚集区的药店因为规模较小,不能拉医保卡;居民必须的药品,不能用医保卡消费,但乱七八杂的保健品却能用医保卡购买;药店买不到本地生产的药品,舍近求远进外地药品;超市与便利店也不是不能卖药,而是折腾不起卖药的生意,而且好卖的药也不让卖。

在最近公布的《2025全球零售250强》中有一家名叫“CVS Health”的美国公司,名列第十位,实际上就是便利店与药妆店的组合,2018年我在美国学习考察时发现:在纽约市区,随处可见CVS Health,有药品、保健品、食品、日用品等等,完全是便利店与药店的组合。

一个药店内同样的药品,分医保库存与零售库存,医保库存缺货,零售库存药品不能充当医保库存商品销售,并分别由两拔人售卖,这样的药店怎么会有效率。15分钟生活圈,形是合理配置业态,神是方便消费。凡是不方便消费的法规、制度、约定等等都得改。企业调改的底层逻辑是政府管理思路、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调改。

改开初期,我国零售较多地依靠政策推动,后期零售则主要依靠市场竞争与创新发展。2024年12月16日,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零售业创新提升实施方案》指出:力争到2029年,初步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均衡、渠道多元、服务优质、智慧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零售体系。但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信任”两字。多部委发文支撑零售业发展早在20多年前就有先例,但见效并不是很明显。零售发展以企业创新为主导,怎么创新是企业的事,鼓励创新并完善相应的营商环境,如倡导契约精神、打击商业欺诈、打破地方保护、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权益等等,才是政府的当务之急。

(五)开生鲜大店:风险在加大

做豆腐起家的上海清美,已经开了上千家“清美鲜家”,大部分都在上海本地,消费者口碑挺好。近日,他们开了一家自己农场直供的大型生鲜直销店,开张时人气很旺,但顾客反应价格不便宜甚至有点贵。另外两家同类店铺正在筹备中,也即将开业。早在几个月前,我们对这一业态就有议论,但我总觉得开生鲜大店的风险越来越大。

上海曾有家“城市超市”,开始做中小型精品超市,做得很有特色,也有自己的种植养殖基地,蔬菜等农产品在基地小包装后直供门店。后来开了一家1万平方米、4个楼层的七宝旗舰店,虽然租金不算贵,但还是拖累了整个公司。

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而言,规模几十亿上百亿的企业虽然可以说是大企业,但也折腾不起,一个决策失误,就会被打回老家,千万不要“贪大求多”。除部分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外,大店时代已经是过去式,自从有了在线销售,从供给端来说,客观上不需要用大店来陈列展示更多的商品。

从需求端来说,两个原因不需要大店存在:第一,线上购物养成了“少品项,高频次”的购物习惯,买很多,既费时,又费脑,所以不需要一站购足。第二,进入老龄化与深度老龄化社会后,每次购物的品项数与单品购物量都会明显下降,更何况很多老年人超过七十岁以后,渐渐少开车或不开车(离车化),这也限制了每次购物的距离与数量,因此,就近购物将成为除在线购物外的未来主流的购物方式。

在有些城市如上海,药店比咖啡店多,菜场比药店多,菜店比菜场更多,买菜的渠道太多了,年轻人蔬菜吃得少,老年人买菜走不远,如果大型生鲜店开在交通出行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更糟糕。

大型生鲜店,营运成本很高,客流不充分,损耗很大,其实不管开在哪里,对消费者来说都不是很方便,小型生鲜店才是未来。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做得风生水起,年初在深圳还首开了两家500平米左右“社区超市”,采用前置仓模式,结合线上下单和线下配送服务。开生鲜大店应特别谨慎。

(六)即时零售:重塑零售格局

今年6月23日,美团宣布:将全面拓展即时零售,推动零售新业态的提质升级,主要有四项措施,包括:全面拓展即时零售品牌闪购的品类,加码自营生鲜食杂配送业务小象超市,社区团购业务美团优选转型升级,以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同日,阿里巴巴宣布将饿了么、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整合资源,完成“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其本质是:平台商从卖货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型。京东通过外卖业务完善“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履约体系,其真正目标是万亿规模的同城即时零售市场。京东外卖自3月1日正式上线,6月1日的日单量已突破2500万单,京东集团CEO许冉透露,京东外卖全职骑手已经突破12万人,预计6月底会超过15万人。

为什么要大力推动即时零售?这是基于对消费者的新认知。过去十余年,电商大促培养出“非折扣不买”的消费习惯,用户常常会刻意延迟刚需采购,等待促销节点集中囤货。但近年来,消费习惯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即时补货,不等折扣的消费者占比逐年攀升。尼尔森IQ发布的《2024年度网络购物者调研》显示,选择“随时立刻补货、不等折扣”的消费者占比达到29%,较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尤其是小型家庭结构的消费者采购模式,由一次性大额采购、囤货,逐渐转向按需补货、包装小单元、随时立刻补货的模式。三巨头同时推进即时零售,将对我国零售格局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1)新体验:线上购物与分钟级送达成为基本需求,消费者从“计划性购物”转向“即时性需求”,推动高频率、小订单模式成为消费主流,从而倒逼所有实体店与品牌商接入平台或自建即时配送体系。由此可能会导致两个问题:第一,大型线上平台通过排他协议控制线下优质商户资源,可能面临监管干预。第二,海量商家被纳入平台成为现货提供站点,对这些商家的内部监管,刻不容缓。几百万家小零售或其它零售散户,除很大一部分倒闭外,剩余下来的有三种出路:一是成为大平台的末端供货站点;二是成为大型连锁公司的加盟者;三是做一个富有特色的小店老板。于是,中国零售的整个生态会变得更有序、更文明、更现代。

(2)新效率:技术赋能提升全行业效率:“城市仓+前置仓+门店仓”的多级仓储网络,降低配送成本,提高生鲜和快消品周转效率。智能分单和路径规划技术会向中小零售商开放,提升全行业整体效率。

(3)新合作:外卖从餐饮到万物再到服务,餐饮、商品、服务在同一个平台可以实现无缝接入,这就需要平台之间、平台与供方之间以及供方与供方之间建立更紧密的信任合作关系。前几年业主罢免物业公司,现在则是物业公司主动退出某些小区的物业管理业务,这与物业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关。未来不仅要修改物业管理法律规范,更需要有一大批新的物业管理公司诞生。消费服务领域,比商品零售具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七)大零售时代的基本特征

大零售时代的本质是:以诚信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支撑,以满足消费者即时需求为中心,以平台生态为主导,核心逻辑是实现体验与效率的平衡。

(1)诚信合规:政府调改、法律规范约束与行业自律相结合,重塑零售品牌的诚信机制、诚信体系与诚信生态。

(2)全面融合:商品与服务全面融合,线上线下彻底打通,传统电商与本地生活协同发展,平台之间跨界融合,消费者可在同一平台完成“即时需求”和“长链购物”,消费和零售场景无限扩展。

(3)两类主体:未来零售大致可以分两种:平台商与集约商,平台商的功能是“集商成市”,集约商的功能是“集货成商”。前者赋能众多商家,后者深耕供应链,集合好货。

(4)两者平衡:未来零售的最后一战是体验与效率的平衡。体验改善最终有赖于通过技术赋能提高效率,如果效率不能提升,一切体验都是空中楼阁,两者平衡才是根本出路。

零售是一个渐变的行业,大致十年一个周期。零售无论是技术支撑还是资本推动,最终都要让顾客有更好的体验,让企业有更高的效率,让社会有更佳的环境。

当前通过零售创新所实现的主要还是“零售小效率”(局部效率)的改善,提升“零售大效率”才是零售创新的终极目标。我国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辨别,无论名牌、老牌、新牌、洋牌、土牌、大牌、小牌,都不敢轻易相信,这是我国零售大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缩短顾客购买决策时间,培育“认牌消费群体”,确立零售商的“品牌形象”,这是零售一切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有人问:中国零售啥时候会好起来?当我看到刀郎演唱会的小六与新小六,当我看到刀郎团队端庄的白衬衣,当我看到省超的高超表现,当我看到于东来穿着黑色圆领衫接待正大董事长,当我看到书记带头“请吃”,当我看到每个人每个组织,都“不装了”,都能回归到“实事”与“求是”,不仅中国零售会有新的繁荣,中国的一切都将欣欣向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聚焦急难愁盼,这些便利已安排     长沙举办海归人才招聘会专场活动。     长沙市芙蓉区犁头前街36号楼新旧对比照。  湖南省...
最新或2023(历届)小学生六...  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为争取儿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权利而斗争的日子1...
最新或2023(历届)六一儿童...   各国儿童节的时间  中国——6月1日、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1949...
最新或2023(历届)绿色环保...  绿色环保标志的含义 :标志由三部分构成,即下方的太阳,左右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
美团即时零售日订单量达1.5亿... 每经北京7月12日电(记者赵雯琪)据美团披露的数据,截至今日23时36分,美团即时零售订单量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