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7月12日下午,以“融合与创生:AI驱动的教育变革”为主题的第三届北外滩教育发展论坛在世界会客厅举行。多位专家大咖展开跨界对话与碰撞,共同寻找AI+教育的更多可能。
【全方位数字化,覆盖6万学生】
从科学到人文,从技术到艺术,一场“AI力快闪课堂”用12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真实课堂场景,生动诠释了虹口的课堂变革。
在江湾初级中学,AI成为了学生“智启网页新视界”的助手。过去学生只会最基础的HTML/CSS语言,遇到复杂功能往往畏难退缩,而现在,他们只需清晰描述需求,AI就能生成相应代码。一个学生为科技节页面添加了3D模型旋转功能,另一个学生在网页底部搭建了评论区……在多次调试中,学生学会了将需求拆解为功能、参数与代码,更在探讨AI的优势与局限时,学会了辩证看待技术发展与人机协作。
像这样的课堂,在虹口的中小学里,已逐渐成为生动的日常。北虹高级中学的音乐课堂上,学生借助人工智能作曲软件为校园定制配乐,细致雕琢作品的情感张力;中州路第一小学的学生借助AI驱动的“诘问—反馈—再诘问”互动学习机制,实现了从事实认知到价值认同的思维跃迁;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的高三生物课堂上,学生借助智能体阅读并解析科研论文,进行观点-证据-推理论证的训练;丰镇中学在语文课堂引入生成式AI,改编《木兰诗》课本剧并设计舞美场景……
在AI加持下,课堂正从“教学任务驱动”走向“学生问题驱动”,从教师单点投入走向人机协作与群体共创。AI不再只是系统中的代码,而是与孩子们的思考、探究交织在一起的“助手”与“伙伴”。据虹口教育局介绍,虹口已建成“数智虹教”基座,贯通国家和上海市智慧教育平台,打造涵盖“教学管评研训”的“云支持”育人体系,为虹口区6万学生、6700名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服务。
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吕鸣介绍,虹口正构建“基础-特色-卓越”的三级进阶课程体系,联合华师大开发30课时AI基础课程,在全区中小学实现100%普及;支持南湖职院向中小学提供AI职业体验特色课程;依托“青少年科学院虹口分院”打造“AI+工程+项目”卓越课程,培育人工智能“未来之星”。
【近300名教师成为教育智能体“主理人”】
如果说课堂上的变化让AI+教育具体可感,那么虹口搭建的治理体系,则让这场变革更具可持续性。
据虹口区教育局介绍,虹口并不是简单地把AI技术“搬进教室”,而是围绕“构建完善人工智能区域课程体系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探索”三大核心重点工程,全链条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耦合。
在虹口,这场AI变革不是从“技术”,而是从“人”开始的。在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孙磊看来,AI要在教育中真正生根,离不开一支敢用、会用、能创的教师队伍。为此,虹口首先把重心放在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育上,创新建立“三级CIO”制度和“教师主理人”机制,推动教师从被动使用走向主动创造:学校CIO协助校长推动校内AI教育建设;学段CIO打通多校协作,共享教研资源;区域CIO则从顶层设计、政策解读上引领方向。
为破解教师从理念到落地的技术障碍,虹口于今年1月上线了“HEADS虹口教育智能体导航系统”,用“大模型+知识库+工具链”搭建数字底座,降低智能体开发门槛。截至目前,已有200多位教师成为“主理人”,182个教育智能体成功在HEADS平台上线,后续还有约150个教育智能体PRO也已经“在路上”。
这些智能体既服务课堂探究,也在作业辅导、学情分析中发挥效能,实现AI从“拿来用”到“量身造”的跨越,实现个性化、场景化、可追溯的精准教学支持。
【如何守住“AI+教育”的安全边界】
随着AI深入课堂,数据安全与教育伦理的挑战随之而来。据介绍,虹口同步织密治理体系,今年1月,虹口发布《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成为国内首个发布区域生成式AI管理规范的城区。
同时,虹口教育局还联合教育专家、技术专家和一线AI专员,组成了“教育智能体伦理与专业审查委员会”,对每一个智能体从开发到上线的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并搭建起“区域—学校—班级”三级防护体系,对智能体全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将数据安全和教育伦理落实到每个智能体、每节课堂。
现场发布的虹口《“教育智能体Pro”创制和应用指南》,为智能体从设计到审核、应用提供了标准化指引。
值得关注的是,两项新的战略级项目也同步启动:虹“芯”魔方青少年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项目,为虹口的人工智能教育提供新的科研试验场;新建立的北京大学-TBI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联合实验室虹口实验区,将成为更多AI+教育实践研究的孵化基地。
原标题:《从“教”到“创”,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课堂?虹口拓展AI+教育实践》
栏目主编:徐瑞哲
来源:作者: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