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田思
编辑 | 韩成功、王东
曾经被视为“现金奶牛”的光伏电站资产,如今正被大举抛售。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6月25日,晶科科技(SH:601778)宣布,拟将下属4家工商业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公司名下的光伏电站设备全部销售给中建投租赁,并同步将上述项目公司的持股平台横峰晶格的100%股权转让给天津金建。本次交易对价合计2.87亿元,涉及光伏电站并网装机容量合计约76.55MW。
这是诸多电站资产出售中的最新一例。近两年来,尤其是今年“136号文”出台宣布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市场化后,光伏电站资产流转在明显加快。
华夏能源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有10余家光伏上市公司出售光伏电站,总规模约36GW;同时,以往作为电站主要收购方的央企也在大举出让新能源电站,在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转让的百余宗新能源电站资产中,国资央企占比超过70%。
曾经光伏电站资产是想买都买不到的香饽饽,如今却被大量抛售,这背后是光伏电站资产的价值重估。“有卖就有买”,那么,又是谁在做勇敢的接盘侠?
从“现金奶牛”到“烫手山芋”
过去,光伏电站资产一直深受民营投资商和能源央企青睐。在电价补贴政策下,光伏电站坐享0.3元/度以上的上网电价和电量保障性收购,一座优质电站最快5年就可回本。
因此,作为现金奶牛,投资方往往轻易不会出售电站资产,比如2022和2023年的光伏电站交易规模仅1.1GW和1.3GW。相比这两年分别为87.41GW、216.88GW的年度新增装机,显得微不足道。
但从2024年开始,光伏电站的“地位”急转直下,电站资产出售明显多了起来。
以晶科科技为例,2024年至今已出售了超过1.36GW的光伏电站,涉及户用、工商业、农光互补以及海外集中式电站等。晶科的说法是,“优化资产结构,加快资产周转效率,缩短投资变现周期。”
除了晶科科技外,林洋能源(SH:601222)、正泰安能、锦浪科技(SZ:300763)、振华重工(SH:600320)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也在不断出售旗下光伏电站资产。2024年财报显示,阳光电源(SZ:300274)、天合光能(SH:688599)等10家上市公司对外转让光伏电站的总量超过20.87GW。
在所有企业中,户用光伏龙头正泰安能的电站出售计划最为“大手笔”。正泰安能已获母公司正泰电器授权,计划在2025年向大型能源国央企、金融机构等第三方投资者出售最多14GW的户用光伏电站资产,市场价值约420亿元。正泰安能的战略思考是,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民营企业“大甩卖”的同时,曾是光伏电站最大收购方的央企,也在抛售电站资产。
华夏能源网统计发现,2024年全年,通过产权交易所平台挂牌出售新能源电站资产的央企,有国家电投、国家电网、中广核、东方电气、三峡集团、中国电建、中核、中煤、中石油、中国中车集团、南方电网等十几家。其中,仅国家电投一家就有26家子公司的新能源资产转让出售。
分类别来看,近年来被转让的光伏电站资产以分布式为主,但也不乏集中式电站。比如,多家央企的转让名录中,都出现了早期建设的大型地面电站,林洋能源近期也宣布转让9个地面光伏项目。
电价下滑导致电站收益降低
曾经的现金奶牛,为何成了“烫手山芋”,被民企、央企接连大规模出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电站的收益率低了。
去年,国家电投终止了山东那仁太新能源100MW户用光伏项目,公布的原因就是其净资产收益率仅1.8%,远低于7%的资本金收益率底线。
而这并非个别现象。某央企在2024年中工作会议总结中表示,近年来新增新能源项目有近40%无法实现承诺收益率,部分项目持续亏损,甚至投产即亏损,新能源已呈现出“增量不增利”局面。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华夏能源网,光伏电站收益走低甚至亏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近年来装机猛增之下,各地发布了分时电价、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以及限电停发等政策,刀刀砍向光伏,大量电站都陷入了无利可图的困境。
2024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出现了长达21小时的负电价;宁夏和甘肃光伏电站全年综合电价跌至0.2元/度甚至更低。而第三方电力交易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各省光伏交易的平均价格基本落在0.2-0.4元/kWh的区间。
受光伏交易电价走低影响,光伏电站大面积亏损成为必然。2024 年一季度正泰和晶科位于甘肃的集中式光伏电站上网电价分别跌至0.18元/千瓦时和0.27元/千瓦时,电价跌幅均超40%,有开发商因此亏损8000 万元。受此影响,甘肃当地已批准的某大基地项目,在投资决策会审议时被否决。
今年,各地电价继续下降且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年4月,山东和内蒙古蒙西的光伏发电现货结算均价已低至0.016元/度,江苏省中长协电价也从4月的0.395元/度降至6月的0.31元/度。
中电联预测,未来三年内,随着现货大面积运行,新能源交易电价将进一步下滑。受电价持续下滑影响,很多新建新能源项目投产即亏损,呈现“增产不增收,还减利”的局面。
对光伏企业来说,如何应对电站亏损问题?
出售在手电站资产、减少持有量,只是应对方法之一。很多民企加快了流转速度,比如晶科科技和林洋能源,一个近年推行“滚动开发”的轻资产化运营战略,一个则在加大投建平价新能源电站规模,截至2025年3月底林洋能源自持电站中平价电站占比已达47%。
地方国企是主要接盘方
光伏电站资产收益不理想,又有谁会来接盘呢?答案是地方国有能源企业和投资平台。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4年,广东能源、广州发展、广东电力、京能、天津能源、山东高速、四川能源、浙能集团、中新绿能等一系列省属能源投资公司,都在持续收购光伏电站资产。其中,广东能源收购规模约1.2GW,山东高速、天津能源等则达到300MW以上。2025年,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拟建及收购的新能源电站规模,也已达到了2.78GW。
在户用光伏领域大举收购的越秀资本,背后也是地方国资——广州市国资委。2023年到2024年上半年间,越秀资本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了近260亿元。截至2024年末,越秀管理的户用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达14.08GW,累计服务农户45万户。
地方能源企业和投资平台为何如此热衷接盘光伏电站?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肩负着地方能源转型重任。各省地方能源平台通过发展风光新能源,形成地方政府掌控的绿电资源,与火电等本地电源协同运营,完成装机和消纳指标,满足能耗“双控”考核要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土地财政落幕后,各地财政鲜有持续稳定的收入项目,绿电资源正好补齐这一短板,形成提供稳定收入的新型“绿色资产”。
正是在上述两大目标的指引下,2023年前后,各省对其地方能源国企进行了整合重组,一大批地方能源巨无霸迅速崛起。华夏能源网统计发现,总资产在2000亿以上的省级能源集团就有10家,山东能源集团和晋能控股资产总额甚至超万亿,规模和营收水平跟有的电力央企差不多了。
大整合后,这些财大气粗且享受地方资源倾斜的地方能源国企,大大张旗鼓地扩充新能源版图。在十四五规划中,它们大多设立了新增装机规模翻番、可再生能源占比50%以上的目标。例如,京能集团、浙能集团、晋能控股的可再生能源或清洁能源装机目标,均在2000万千瓦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能源国企不仅在大举收购电站,还在争夺光伏指标。据媒体统计,2024年以来,已明确业主的230GW风电、光伏项目指标中,五大发电+三峡集团共获得约91GW,剩余的的139GW开发指标绝大部分被各地方能源集团获得。从各方面来看,地方能源集团的新能源业务,俨然有超越央企之势。
如今,地方能源集团补上了民企、央企“后退”留下的空位,光伏电站资产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流转。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终结掉光伏电站投资的粗放经营时代,电站资产需要的是更加专业的运维和更具效率的管理。“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之后,地方能源集团如何让这些资产发挥出更高效益,将是一项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