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这个暑假,来自云南昆明寻甸县的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生李媛媛在学校的资助下,第一次乘坐飞机踏出国门,前往新加坡研学。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课程的结业证书,她的眼眶微微发红。
如何拓宽学生全球视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出国看世界的机会?文汇报记者了解到,今年暑期,华东理工大学推出首届“励行国际计划”,资助16名优秀本科生赴新加坡开展研学实践。这群学生中,有的来自国家重点帮扶地区,有的是家中首位大学生,有的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当下,华东理工大学拓展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以社会奖学金项目为纽带,搭建多元化的实践交流平台。校方表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育的温度更在于为每个梦想插上翅膀,“让学子们的全球视野,不因经济条件而受限;让每份卓越的潜能,都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走进海外高校课堂后,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课本里的‘外面的世界’真的触手可及。这趟旅程让我感受到,学校希望不让任何困难成为阻挡我们视野的墙。”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虹旭感慨。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中,同学们深入网络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在国际化课堂上探索学术奥秘,在跨文化对话中碰撞思维火花。国际知名教授们以案例为引,系统讲授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问卷设计、样本筛选到数据建模,层层剖析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课堂上,教授们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实践的结合,鼓励同学们跳出固有框架,以多元视角解决现实问题。
研学实践期间,同学们来到益海嘉里金龙鱼集团母公司——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与爱国华侨、丰益国际集团董事长郭孔丰先生面对面交流。
青年创业者该如何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市场中如何保持竞争力?同学们争相提问。郭孔丰结合自身从马来西亚华人小店起步,到打造横跨全球的粮油帝国的创业历程,深情寄语华理学子: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既要有立足中国的坚定信念,又要有放眼世界的思维和格局。
同学们还走访了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城市规划馆、新加坡最高法院等核心机构,以及国家美术馆、小印度、牛车水等文化地标。通过多元场景的深度体验,他们系统了解了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再生的城市智慧。
“在新加坡资源永续展览馆看到废弃物再生装置时,我更加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河南籍学子桑婷婷说,“这也让我深刻领悟到走出大山并非终点,而是意味着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观察世界、寻求答案。”
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参观结束后,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商学院学生杨澜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享了政策引导构建绿色金融生态的路径,并分析了绿色金融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机遇与难点。同学们也围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机制、绿色金融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这种交流分享的体验,正是华东理工大学“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的核心:不仅给予经济支持,更创造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从而拓宽全球视野,提升国际交流能力。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校友交流时,一位学长说他曾和我一样来自农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卢凯同学在笔记里写道,“他告诉我们,‘出国不是为了离开家乡,而是为了回来时能看得更清楚,做得更好’。”
原标题:《华东理工大学全新资助计划助力困难学生跨国研学》
栏目主编:姜澎
来源:作者:文汇报 吴金娇 通讯员 夏汝卿 刘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