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长派研究
> 同一块电池,装在小米车上叫创新,装在小鹏车上却成了成本负担?
香港交易所里,资本的游戏正上演着荒诞一幕:小鹏汽车发布新车G7,9分钟订单破万,股价却踟蹰不前;小米电动车尚未量产,估值已扶摇直上。中金报告显示,小鹏港股目标价108港元,较当前存在46%上行空间,而瑞银给小米的62港元目标价已是中性偏保守。
当国际资本带着有色眼镜对中国资产挑三拣四时,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仍习惯性地仰望外资“临幸”。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额超2500亿港元,同比暴涨318%,但内地资本在这片离岸市场的身影依然模糊。
---
01 估值迷雾,外资滤镜下的价值扭曲
香港资本市场长期浸润于外资逻辑中,形成了独特的估值偏见。这种偏见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体现得尤为赤裸。小鹏G7以19.58-22.58万元的颠覆性定价杀入市场,搭载行业首个L3级算力平台与自研图灵芯片,订单如潮水般涌来。
但资本市场反应冷淡——国际投资者只看到当下盈利压力,却选择性忽视其AI底盘与本地运行30B大模型的技术壁垒。
反观小米,瑞银报告将其2025年电动车交付预测调升至39.8万辆,目标价却锚定在62港元。市场给小米的估值逻辑是“科技生态”,给小鹏的却是“汽车制造”,这种割裂令人费解。
当图灵芯片赋予汽车类人决策能力时,外资机构仍在用机械的市销率公式丈量未来。中金直言小鹏对应2025年1.5倍P/S被明显低估,合理应为2.2倍,但这套算法显然未被主流资本买账。
02 外资依赖症,香港市场的阿克琉斯之踵
当宁德时代2025年5月登陆港交所,一举募资400亿港元投入匈牙利电池工厂时,国际资本欢呼雀跃。这种场景却暴露香港市场的深层危机——内地龙头企业仍需借道香港获取外资输血。
香港新股市场2025年上半年以1071亿港元集资额冠绝全球,表面繁荣下藏着尴尬现实:6月27日单日16家内地企业递表,排队企业达220家,它们绝大多数瞄准的是国际资本口袋。
过度依赖外资带来三重困境:
- 估值认知错位(如小鹏的科技属性被弱化)
- 融资成本高企(内地企业美元债利率普遍高于境内)
- 战略自主性受限(外资股东偏好短期回报)
讯飞医疗的遭遇更显荒诞——其AI医疗技术依托香港资本加速迭代后,不得不先发布国际版产品取悦海外投资者,内地患者反而成了技术升级的“二等受益人”。
03 双向赋能,破局者的资本辩证法
当多数企业困于外资迷思时,一批破局者已探索出新路径。山高控股的实践堪称教科书级案例:作为山东高速集团境外平台,它构建起“耐心资本+金融枢纽”的双螺旋结构。
在产业端,公司以百亿资金控股山高新能源,在山东、新疆等七省布局风光电站;同时战略入股世纪互联,打通“绿电+算力”闭环。当乌兰察布210亿元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落地时,绿电直供使数据中心PUE降至1.2以下,技术价值与资本价值同步释放。
在资本端,山高控股2024年成功发行9亿美元永续债,创中资企业三年最大规模;更协助母公司山东高速发行5亿美元绿债,利率低至4.6%。这种资本运作不是简单“输血”,而是通过香港市场将国际资本精准导入国家战略项目。
资本与实体在双向流动中共振——山高控股总资产三年增长200%至661.7亿元,惠誉给出A-评级,证明国际资本同样认可这种“中国逻辑”。
04 资本新局,内地活水如何重塑港股基因
改变正在发生。2025年上半年,香港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额突破2500亿港元,这波热潮中内地资本的存在感显著增强。更深层的变革则在市场机制层面涌动:
REITs革命激活存量资产:首程控股重仓首批数据中心REITs,将重资产转化为流动性工具。当南方万国数据中心REIT上市,沉淀的服务器机柜瞬间变为资本活水,这种“轻资产运营+重资产证券化”模式,为科技企业开辟了新融资通道。
离岸人民币的攻城略地:宁德时代港股募资的400亿港元中,超三成来自内地QDII渠道。内地资本通过港股通等渠道加速南下,2025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量同比激增87%,内资开始争夺港股定价权。
产业资本构建护城河:山高控股的“电算一体”模式吸引山东国资背景基金长期持股,这种产融结合形成天然反收购屏障。当国际对冲基金试图做空时,内地产业资本成为股价稳定器。
三种资本赋能模式浮出水面:
- 战略型资本(如国资背景基金锚定长期战略)
- 生态型资本(如小米构建的AIoT投资圈)
- 场景型资本(如首程控股绑定IDC与机器人产业)
05 觉醒时刻,构建内生性资本生态
香港上市公司要摆脱外资依赖,需重构资本认知体系。内地资本不是外资的替代品,而是产业升级的战略协同者。小鹏若将图灵芯片定位为“汽车AI化引擎”而非零部件,吸引的将是AI产业资本而非汽车基金。
具体突围路径已然清晰:
- 估值重构:将技术要素证券化(如小鹏可拆分图灵芯片业务单独融资)
- 渠道创新:加大REITs、ABS等结构化融资比重(仿效首程控股资产证券化模式)
- 生态绑定:与内地产业资本共建技术联盟(如讯飞医疗借力内地医保数据资源)
当山高控股在乌兰察布实现“发电即算”时,度电碳减排0.5千克的环境权益正转化为绿色溢价;当宁德时代用香港募资建设匈牙利工厂时,欧洲车企的电池订单又反哺国内研发——这才是香港市场双向赋能的高级形态。
---
港交所大厅的电子屏闪烁不定,映照着资本的选择性失明。山高控股的股价年初至今暴涨150%,其电算一体模式被德邦证券测算出单项目年收益13亿元;宁德时代港股募资建造的匈牙利工厂,正将中国电池技术导入欧洲车企供应链。
当外资褪去光环,内资觉醒之时,才是香港上市公司真正挺直腰杆之日。毕竟,能定义中国创新价值的从不是曼哈顿的交易员,而是北京的技术工程师与深圳的产业链。
上一篇:少年在游泳馆内触电身亡,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