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标志着我国天然铀生产取得突破,将有力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的自主可控。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产能最大、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天然铀产能基地。项目于2024年7月12日开工建设,一年时间即生产出产品,创下国内天然铀产能项目建设“新速度”。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我国核地矿事业发展70年来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该项目第一桶铀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铀资源开发迈入绿色安全、智能高效的新阶段,建成后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核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同时也将大幅度提升我国天然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的重大实践成果。它构建了以‘绿色环保、远程管控、智能分析、高质高效’为核心的现代化铀矿山生产要素,成功打造了新一代的智慧矿山标杆。通过采矿全流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分析,实现了铀矿开采的可预测、可控制。”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旭表示。
以往我国铀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南方火山岩型、花岗岩型铀矿,近20年来,北方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由此,“中国铀都”开启了由南向北的大迁移。特别是在2023年,我国发布十大铀矿找矿成果,预测超过280万吨铀资源,主要的铀资源就集中在北方砂岩型铀矿,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铀资源基地。
目前,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总规模居世界第一。“国铀一号”技术将全面应用、加速推广到松辽、二连、鄂尔多斯、伊犁等我国北方盆地铀资源开发,支撑建成一批新的铀矿大基地,全面保障核能发展对铀资源的需求。
据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中核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特大型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核科技工业主体,是推进核能开发利用、核工程建设、核技术应用的国家队和主力军,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肩负着推动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6月6日表示,2024年,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市值合计约2600亿元,全年增幅超过30%。
王学军在当日于南京举办的中核集团第三届上市公司集中投资者交流季活动上说,中核集团高度重视控股上市公司市场价值表现。
从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具体表现来看,中国核电顺利完成2024年A股140亿元再融资项目;中国核建持续强化核电建造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高质量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多个里程碑节点,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系列合作协议;同方股份强化战略引领和创新驱动,核技术应用成果不断涌现,市场开发成果显著,海外收入持续增长;中国同辐聚焦核医疗健康和辐照技术应用,持续深化“6+N”产业布局战略,形成了核素、核药、核医疗装备、核医学整体解决方案、放射源及应用、辐照应用等核心业务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中核科技积极推动内外部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公司在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力;中核国际海外铀资源开发能力持续增强。
在上市公司取得良好业绩的同时,中核集团整体业绩也在稳步提升。据王学军介绍,中核集团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连续19年、6个任期获国务院国资委考核A级。
记者在此次活动上了解到,2025年是我国核工业创建七十周年,也是中核集团“追求卓越年”,中核集团将以卓越的经营绩效和管理效能支撑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以核工业全产业链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度协同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核工业生态圈,为我国建设世界核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