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消费日报官方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演进,曾被视为“未来装备”的智能眼镜,正一步步走向日常化。相比传统眼镜,新一代AI眼镜不仅能拍照、拍摄视频、听歌、接打电话,还支持语音助手、实时翻译、导航、AI识别等功能,带来全新的交互体验与生活方式。
智能眼镜市场“三足鼎立”
当前,市面上主流的智能眼镜主要分为VR(虚拟现实)眼镜、AR/XR(增强现实/扩展现实)眼镜和AI(人工智能)眼镜三大类别,它们各具特色。
VR眼镜通过显示屏和透镜将虚拟画面投射到用户眼前,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它也是智能眼镜领域最早实现商业化的产品。然而,VR眼镜宛如一个加厚版的滑雪镜,体积较大且重量不轻,长时间佩戴会使人感到疲惫。一家运营沉浸式体验游戏的公司的CTO告诉媒体记者:“我们的娱乐项目均需使用VR眼镜,但佩戴舒适度欠佳是消费者普遍反映的痛点。目前,公司正与一些AR/XR眼镜厂商探讨合作事宜。”
AR/XR眼镜则在轻量化和佩戴舒适性方面表现卓越。其显示模组结构小巧,却能带来影院“巨幕”级的观影体验,即便插入带有度数的镜片,眼镜的整体外观依然时尚美观。
业内人士向媒体记者介绍,AR/XR眼镜的崛起得益于显示技术的突破,它的显示效果不逊色于VR眼镜,还能适配多款游戏主机,为用户带来更加逼真、沉浸式的游戏和观影体验。但它也有使用发热与供电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产品还在迭代中。
当下最为热门的当数AI眼镜,它虽然没有“巨幕”般的观影和游戏体验,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翻译、导航等多种需求,且佩戴效果和普通眼镜无异。但AI眼镜目前价格较高且续航时间较短。
厂商扎堆布局 普及仍存障碍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半年已有超过30家海内外厂商发布了AI眼镜产品。5月21日,谷歌宣布和XREAL共同开发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5月27日,雷鸟创新发布AI+AR眼镜雷鸟X3 Pro;6月20日,Meta携手欧克利推出主打适用于运动人群的新款智能眼镜;6月26日,小米推出首款AI眼镜;还有LOHO、宝岛眼镜等传统眼镜制造商……京东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AI眼镜成交量同比增长7倍。
群智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570万台,同比增长110%;到2030年,有望突破1360万台。业内人士指出,当前AI眼镜产品正在经历“从功能探索到场景落地”的过渡期。未来,随着软硬件迭代、镜架轻量化、显示模组微型化不断推进,AI眼镜或将成为继手机、耳机之后的又一类主流智能终端。
不过,现阶段的AI眼镜只是初级形态,还存在续航能力不足、缺乏“杀手级”应用等短板,距离手机这样成熟的主流终端有一定差距。比如,AI眼镜为了轻便和舒适,重量一般控制在50g以内,但在狭小的空间内装进摄像头、麦克风、芯片、电池等部件,难度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主流产品续航也就4到8小时,难以支撑全天候使用。
另外,消费习惯也是AI眼镜普及的重要障碍。一位AI眼镜行业从业者对记者表示,如果消费者本身并没有佩戴眼镜的习惯,甚至部分人群特意做了近视手术,即使AI眼镜千好万好,也不易更改别人的生活习惯。这也包括目前AI眼镜使用场景有限、功能可替代性强、使用频次和时长有限的问题。技术与习惯两方面因素互相影响,该人士猜测,未来如果相关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会对用户使用习惯带来改变。
然而,尽管智能眼镜市场潜力巨大,但要真正从“热潮”迈向“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隐私合规压力不容小觑,许多AI眼镜自带摄像头,这一特性可能会引发公共场景下的隐私争议。此外,由于缺乏稳定的内容与交互生态支撑,智能眼镜的长期使用驱动力也有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