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通剧有新编 || 文化遇鉴
创始人
2025-07-12 11:25:56
0

6月24日,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内座无虚席,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剧经典剧目《陈英卖水》精彩上演,为现场众多戏曲爱好者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此次巡演不仅是通剧艺术魅力的展示,更是其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注脚。

南通市通州歌舞团(通剧团)团长季新华介绍,大型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是2023年精心创排的,这是通剧有史以来投入最多、主创团队最强、最专业的剧目,是通剧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实验,对通剧的声腔系统及表演系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溯源千年:通剧的历史脉络

《陈英卖水》演出现场(胡巧红摄)

通剧,这一流行于南通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源头可追溯至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童子戏”。“童子戏”是我国傩文化遗存不多的重要分支,被中外学者、专家赞誉为戏剧“活化石”。它曾流行于通州中西部地区及周边县市,涵盖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80万左右,通州区童子艺人主要集中在兴仁、刘桥、骑岸、石港、平潮一带。

“童子戏”的传承主要有师徒相授及家族传承两种方式,千百年来,正是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童子戏”的火种得以延续。清咸丰、同治年间,童子唱书已积累有13部半唱本(俗称鼓儿书)。20世纪20年代,在南通及里河地区京、徽戏班的影响下,童子艺人变坐唱为多人角色扮演,略施粉墨,袍笏登场于乡间草台串演戏文,称为童子串,形成了通剧的雏形。

1958年,南通市童子戏实验剧团成立,1960年易名为南通市实验通剧团,通剧正式定名。此后,通剧前辈们在声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

在声腔上,通剧前辈们在童子调的基础上,吸收南通地区的山歌、民歌、号子,以及借鉴其他剧种音乐,创造出多种板式和适合各行当表演的唱腔曲调,开始男女分腔、定腔定调,出现了板腔体、曲牌体、小调联缀合一的趋向。同时,他们还改革了仅用锣鼓托腔的形式,加进民族管弦器乐,使场面规模从单纯的“武场”,发展到编制较全的乐队伴奏。在编导方面,他们学习京剧的程式身段,并逐步融进歌舞、话剧的表现手法,表演上开始讲究外在形体动作和内部体验的结合。然而,1964年剧团停办,此后四十余年无通剧专业剧团,通剧发展陷入低谷。

薪火相传:通剧的传承之路

《瓦匠女人》演出现场(宋广治 摄)

2008年,对于通剧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由南通市通州区文化馆申报的“童子戏”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年,通州通剧团成立,通剧再次迈上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通州通剧团成立以来,积极创排各类剧目,在通剧的声腔、表演上不断探索创新,除了创排大型新编传统通剧《陈英卖水》,还排演了《儿行千里》《乡间小路》等通剧小戏原创剧目,移植改编了通剧折子戏《敫桂英行路》《拜月亭·踏伞》等传统剧目,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在传承人才方面,通剧也面临着挑战。南通市通州歌舞团演职人员平均年龄已超50岁,多人临近退休,目前通剧演职人员仅9人。为了解决人才断层断档问题,通州通剧团将采取“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与专业艺术院校加强合作,推动通剧表演专业学员定向委培招生工作,培养专业通剧人才。

“童子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叶香,便是通剧传承的典型代表。她出身于“童子戏”氛围浓厚的家庭,五岁便随母亲下乡演出,九岁首次登台,十五岁考入南通市通剧团,从此将传承“童子戏”视为毕生使命。为了传承通剧,她积极参与通剧送戏下乡、非遗展演、“金种子”送艺通剧培训班等活动,还在青年夜校里担任老师,通过教授、带徒、拍摄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和传承通剧文化。在她的影响下,女儿沈子韵也走上了学习通剧的道路,这份对通剧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在家族中得以延续。

此外,通州区始终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童子戏”项目的传承与保护,2005年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详细普查,摸清“童子戏”项目家底,采访摄录资源档案,建立起完备的四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夯实了项目保护基础。

载誉前行:通剧的发展成绩

《瞧这两亲家》演出现场(高飞 摄)

近年来,通剧在艺术创作和舞台表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众多剧目在各类展演和比赛中屡获佳绩。通剧小戏《你想要什么》参加江苏省第二届“戏剧小戏小品”展演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2021年入选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终评,主演获“文华表演奖”;通剧小戏《瞧这两亲家》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现代小戏展演”获得银奖,还参加了多项省级、国家级戏剧小戏小品大赛,荣获多个奖项。

在曲艺领域,由通州区选送的南通说唱《花二侯卖花》斩获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南通说唱”源自“童子戏”,融合多种元素,形成新型方言说唱,以其诙谐、活泼、“接地气”的形式内容深受观众喜爱。2020年,南通说唱《散花》《踏青》接连登上央视,并入围中国曲艺牡丹奖。此外,小品《阳光便利店》入围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并获优秀节目奖,黄梅小戏《审舅舅》入选第十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全国黄梅戏小戏展演,新编通剧《陈英卖水》经典选段入选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活动等,这些成绩都彰显了通剧及相关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通剧,这一从千年“童子戏”发展而来的稀有剧种,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从最初的萌芽到如今的发展壮大,通剧承载着南通地区的历史文化记忆,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心血与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通剧将继续秉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在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报(本报记者 张伟伟)

审核/ 杨玉

编辑/ 赵晓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韩红发文感谢“孙女士”:您又偷... 7月12日,歌手韩红发文,“今天有好几件重要的事情要讲,只好来这儿说说,我个人也没有注册别的平台能说...
最新或2023(历届)关于小学... 愿中国实现希望,让中国再创一次辉煌!让炎黄子孙有了更高的追求!有了新的希望!下面分享关于“腾飞中国梦...
携手谱写沪藏深化交流合作新篇章... 7月11日至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深入日喀则市定日县、萨迦县、拉孜县学习考察...
航天主题公园将落户上海国际旅游...   2025年7月10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军工宏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战...
张家界一司机晕倒前尽全力刹车救... 据“掌上张家界”10日消息,7月7日,张家界光大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亚太市场部负责人受境外游客委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