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德美:中国葡萄酒的“集体觉醒”
创始人
2025-07-12 10:51:41
0
  • 如何将国际认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是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最真实也最关键的课题。

    “今年的奖项,是一次阶段性的确认。我们证明了中国葡萄酒不止有‘代表作品’,中国酒庄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中国风土有能力形成多样化表达。”

文|唐清

在6月底落幕的2025(宁夏·银川)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下称CMB)上,北京农学院教授、知名葡萄酒专家李德美荣获CMB颁发的代表五年评委资历的蓝色徽章荣誉。

这枚中国籍评委目前获得的最高级别CMB徽章,记录着一段始于2016年的旅程。那时,李德美奔赴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首次位列CMB评委席,自此与这项赛事结下不解之缘。

▎2016年,李德美教授(右一)在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举办的第23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首次担任评委,与小组成员合影

近十年来,他不仅以敏锐感官与严谨态度履行评委职责,更不遗余力在东西方之间搭建桥梁,向世界传递中国葡萄酒潜力。

就在同一片聚光灯下,还有另外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中国葡萄酒行业以斩获234枚奖牌的成绩,创下参加这项比赛的最高纪录。与2014年仅获5枚奖牌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赛事结束后,云酒头条与李德美教授展开一场对话。

话题自然落在这枚徽章所承载的重量和234枚奖牌的意义,还有更重要的——掌声散去,中国葡萄酒如何将世界认可转化为消费者对杯中酒真实、持续的喜爱?

国际大赛的真正价值

在新疆焉耆,天塞酒庄的第一批酿酒师曾面对一片荒芜。

2014年,他们首款年份葡萄酒在2014年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中捧回铜奖,团队里并没有预想中的欢呼雀跃。

因为在那个时期,行业目光几乎都聚焦在最高奖项上。李德美教授对此记忆犹新:“大家都特别关注大金奖,好像得不到这样的顶级荣誉,就不好意思跟人提,甚至连宣传都懒得做。

直到这份偏见被一个人打破。

天塞酒庄董事长、庄主陈立忠换了一个角度看待这枚“平凡”的铜奖,“这片万年未耕的土地上,我们种出能被世界认可的果实”,陈立忠对团队说,“这证明,我们脚下的路是对的”。

李德美教授在天塞葡园

2010年,天塞酒庄在焉耆戈壁滩栽下第一株葡萄苗。

对于一个全新项目而言,在从未耕种过的戈壁滩上,第一次种下葡萄藤,第一年运行全新设备和团队,酿造出的第一批酒就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大赛中获得认可,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当时,天塞酒庄从土地平整、地块划分、防风林种植、作业道路与滴灌设施布局,到品种与苗木选择、定植方式、架式与树形设计等方面,经过反复系统论证,确立一套与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完美贴合的葡萄园建设和葡萄种植模式。

而铜奖也清晰告诉团队,他们所遵循的工作模式、付出的所有努力,都符合葡萄酒行业通行、正规的标准和规范

李教授以这个故事婉拒我们关于个人荣誉的提问。

对于这位中国首位获得CMB蓝色评委徽章的学者而言,奖项并不是最重要的。在他看来,国际大赛的真正价值,是让荒原里的探索者听见回声、验证出路

今年,CMB组委会公布的数据,印证了中国葡萄酒集体探索的正确性。

本届大奖赛共有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7165款酒参赛。其中中国酒庄提交672款酒,最终斩获234枚奖牌,同比增长75.9%,包括8枚大金奖、102枚金奖和124枚银奖。

CMB颁发的代表五年评委资历的蓝色徽章荣誉

但作为专业人员,李德美教授更关心戈壁滩上那些酒庄的实际生存。

李德美教授抛出他认为现阶段更值得讨论的核心问题:中国葡萄酒行业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些大赛,怎么利用这个大赛为自己的品牌建设、产品推广乃至整个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他看来,如何将国际认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是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最真实也最关键的课题

向“新世界”生产国取经

谈及如何实现这种转化,李德美教授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版图。

英国葡萄酒作家休·约翰逊曾在《世界葡萄酒地图》一书中将所有葡萄酒生产国分为两大类:旧世界和新世界,各代表不同风格的葡萄酒。

前者如法国、西班牙,承载着千年风土与文化;后者如澳大利亚,虽酿造历史仅数百年,却在模仿中融入现代科技,逐渐摸索出自己的道路。

澳大利亚葡萄酒起步并不顺遂。国内市场狭小,旧世界声名赫赫,竞争天然处于劣势。

1967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后,从其他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葡萄酒免收关税影响了澳洲葡萄酒的出口;国内,澳大利亚采矿业繁荣带动澳元升值。

内外因素作用下,澳洲人毅然放弃模仿旧世界加强酒的老路,转向酿造符合本土口感的干型酒。

例如,纷赋酒庄(WolfBlass)就凭借甜美浓郁、果香奔放的橡木桶风格,意外俘获新兴中产。同时,行业整合加速,大公司收购小酒庄,并创新推出更易流通的盒装葡萄酒。

上世纪80年代,澳洲葡萄酒终于迎来出口繁荣期,对外出口量持续攀升,并在90年代保持高速增长。

对澳洲酒而言,彼时国际竞争环境十分有利,南非困于种族隔离,南美政局动荡,美国受制于强势美元。而澳大利亚凭借其商业化运作下品质稳定、风格鲜明的葡萄酒,成功树立国际声誉。

进入21世初,标志性事件到来——澳大利亚取代法国,成为英国市场最大葡萄酒供应国。世界此时才惊觉新势力的崛起,澳洲酒靠的不是风土叙事,而是精准的消费者洞察与工业化品质控制

李德美教授在2021 ProWine Shanghai 中国马瑟兰大师班现场授课

对于澳洲葡萄酒跌宕起伏的逆袭史,李德美教授颇有感触。

他认为,国际大赛是公正的“镜子”,能映照产品真实水准。但他更强调,企业真正的课题在于如何让镜子里的优点被市场看见

他对两种路径,法国等旧世界以深厚历史定义品质,引导消费者理解其固有风格;而澳大利亚等新世界则深入研究目标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

对于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增长,李教授思路清晰: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等新世界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市场调研指导研发,酿造消费者愿回购的酒。

中国葡萄酒企业都值得钦佩

翻阅长长的获奖名单,熟悉中国葡萄酒版图的人会感到欣慰。

本次获奖酒来源覆盖更广,涉及15个国内产区,包括宁夏、新疆、山东、山西、东北、甘肃、河北、内蒙古、福建等地。

宁夏贺兰山东麓依旧是葡萄酒的金字招牌,其获奖数量和质量保持领先,成熟的产区管理、标准化的种植酿造体系功不可没。

但榜单亮点远不止于此。新疆产区表现令人瞩目,戈壁滩上的葡萄园正展现出惊人潜力与独特魅力;山东作为传统产区,其稳固实力和创新探索同样在奖牌上得到体现;更令人惊喜的是,像山西等也崭露头角,获得6枚奖牌,其中还有1枚大金奖。

这234枚奖牌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集体进步”的故事。它意味着,中国葡萄酒在种植技术、酿造工艺、品控管理等基础能力上的整体水位正在抬升

正如李德美教授在获奖后的一篇文章中写的,“今年的奖项,是一次阶段性的确认。我们证明了中国葡萄酒不止有‘代表作品’,中国酒庄可以持续稳定地输出,中国风土有能力形成多样化表达

当前,中国葡萄酒行业深陷“量价双缩、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产量连续13年萎缩至11.80万千升,较2012年相比下降91.5%。

与此同时,市场对进口葡萄酒的依赖度突破70%大关,本土酒庄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更令人忧心的是,行业整体利润率已滑落至2.42%的极低值,微薄的收益,让每一份坚守都显得格外沉重。

“中国葡萄酒企业能够坚持到今天,都是值得钦佩的”李德美教授认为,在这样漫长的行业寒冬里,能够坚守至今的企业,本身就已是意志与韧性的证明

有专家认为,展望未来,行业有三大关键点尤为值得关注。

一是挑战更加明显,来自智利、新西兰等“零关税国”的葡萄酒将进一步占据大众市场,进口压力加剧,本土企业需在品质与性价比上寻求更精准的定位。

二是政策层面也有了曙光,行业期盼已久的消费税减免政策已进入实质性论证阶段,政策“破窗”有望为负重前行的本土酒庄带来实质性减负。

三是行业创新活力增强,契合年轻消费群体“微醺社交”需求的品类创新正在加速,罐装即饮型、甜型佐餐酒等新形态产品渗透率提升,为市场注入活力。

归根结底,一切努力的核心,在于能否真正契合并引领消费者需求

正如李德美教授所言,“最终的价值不在奖杯中,也不止于行业内部共识,而在市场、在杯中,在饮用之后仍愿意记住它的那个人心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蓝帆医疗涨2.14%,成交额1... 7月17日,蓝帆医疗涨2.14%,成交额1.20亿元,换手率1.95%,总市值62.54亿元。异动分...
河钢资源涨0.00%,成交额6... 7月17日,河钢资源涨0.00%,成交额6781.11万元,换手率0.78%,总市值90.34亿元。...
亚钾国际跌0.66%,成交额2... 7月17日,亚钾国际跌0.66%,成交额2.35亿元,换手率0.91%,总市值292.00亿元。异动...
亚威股份涨0.83%,成交额1... 7月17日,亚威股份涨0.83%,成交额1.45亿元,换手率2.97%,总市值53.71亿元。异动分...
科士达涨0.44%,成交额1.... 7月17日,科士达涨0.44%,成交额1.49亿元,换手率1.15%,总市值132.92亿元。异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