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观众在“七七事变”展区了解历史。 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7月7日开展。连日来,到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观众络绎不绝,他们在一处处细节满满的复原场景中触摸历史,沉浸式感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史诗。
“这里是东北抗联战斗的复原场景,采用模拟雪景、白桦、松林等,再现东北抗联艰苦斗争的环境。”昨天上午,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观众穿越到“东北雪原”,凑近展柜细细查看东北抗日联军使用的铁叉、皮包、靰鞡鞋和武器,以及杨靖宇战斗过的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出土的瓷碗、陶盆、枪管等。“虚实场景的结合,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位观众边拍照边感慨。
跟随讲解员,观众来到“卢沟桥”畔。石墩上的狮子、断裂的墙壁,瞬间带领观众回到88年前。展柜中,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讲解员介绍,1936年8月,沈忠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7月8日黎明,日军发起进攻,企图攻占卢沟桥。时任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的沈忠明率领驻守士兵奋勇反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身中两刀,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放置于场景中的文物更能打动人心。一个展柜设计成了白塔的形状,塔顶的夹缝中曾藏有一封只有148个字的珍贵手书。虽年代久远,“白塔手书”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观众细细品读后感慨万千,“这道出了一位普通市民的心痛啊。”
一个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复原场景中清晰再现。血战台儿庄的实景布置中,炮火连天,断壁残垣,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灼烧的气味,散落一地的箱子、掉落的店面招牌、破损的沙袋……令人震撼的一幕幕让观众的脚步也慢了下来。
观众张先生带领孩子重走“地道”,逼仄、阴暗的空间,让10岁的孩子倍感不解,也充满好奇。结合“地道”外的触摸屏,张先生耐心为儿子讲解起人民战争的智慧。“你看,在日军企图火烧地道时,民兵们就在地道两侧竖起卡板,来防止火势的蔓延;日军企图放水淹没地道时,民兵会迅速收起卡板来阻止水流,并巧妙将水引到水井里;民兵还将传统的石磨改造成暗藏射击孔的结构……”
“地道”对面,“芦苇”掩映下,冀中白洋淀雁翎队开展水上游击战时使用的木船荡漾在“水”面上,《新儿女英雄传》将白洋淀的往事缓缓诉说。“爸爸你看,船上还有子弹孔!”
在南京大屠杀复原场景前,观众王女士静静地站了许久。“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王女士说,最让她心疼的是,一张小孩坐在站台废墟中孤立无援的照片,父母在轰炸中去世,年仅1岁多的孩子满身是血、大声哭泣,“和平来之不易,每个人都要珍惜。”
主题展览将作为抗战馆基本陈列长期展出。展览实行免费免预约参观。(本报记者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