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安徽新闻网
日前,在合肥市包河区罍街,游客游玩赏景、购物消费,“夜经济”火热。本报通讯员 方好 摄位于合肥经开区繁华大道的山姆安徽首店。本报记者 张大岗 摄在安徽墨甲智创机器人公司,工作人员与销售服务人形机器人对话。(资料图片)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也是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今年1月至5月,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6%、5.3%、5.5%和1.4%。
我省前5个月消费增速仅次于江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1万亿元,达到10014.1亿元。作为近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持续居前列的省份,我省的消费因为发展热度而提升,也是对发展成果的一种印证。更重要的是,消费是人的消费。近年来我省常住人口持续增长,消费增长快一些,也符合惯常的“既旺丁也旺财”的认知逻辑。
前5月社消零破万亿元
万得数据分析显示,过去五年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出规模扩张与排名跃升并行的特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安徽的社消零总量从2020年的18333.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4087.7亿元,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在区域竞争格局中,我省2020年社消零总量居全国第9位,到2024年升至第8位。
2024年,共有10个省份社消零总额超2万亿元,广东和江苏均超4.7万亿元,山东和浙江处于3万亿元梯队,河南、四川、湖北、安徽、福建、湖南处于2万亿元梯队。今年1月至5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14.1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1月至5月,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8.6%和13.9%,通讯器材类增长62.4%,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增长90%。
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加快。1月至5月,全省限额以上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2.3%,日用品类增长15.8%。
内需提振,在供给端也有所体现。1月至5月,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3317亿元,同比增长5.4%。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8%,比1月至4月加快5.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59.1%的企业实现盈利,盈利面比1月至4月提高2.2个百分点。
前5个月,全省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16.5%,其中影视节目制作、娱乐业分别增长74.8%和23.6%;规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5.9%、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摩托车等修理与维护、清洁服务分别增长28.4%和24.2%。
多措并举扩内需
我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年一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6.2%,其中第二产业增速高达7%。根据万得数据分析,经济增长的差异化表现直接反映在消费市场的活跃度上。安徽通过产业升级带动收入增长,进而促进消费。
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
我省消费的增长,还跟人口流入有明显的正相关。省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安徽省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123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万人。
省会合肥更是成为全国第18座千万人口大城、长三角区域内第4座千万人口城市,2024年常住人口总量达1000.2万人。
人口的增长,意味着能带来住房、教育等刚性消费需求。2024年,合肥社消零总额达5494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15位。
人丁兴旺,给市场注入了活力,供给端消费端形成良性循环。
潮玩品牌泡泡玛特我省首家城市旗舰店即将于7月正式亮相合肥之心城,这是合肥“首店经济”的生动缩影。2022年至今,合肥已成功引入品牌首店650余家,消费新势能加速汇聚。
日前,合肥入选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是我省唯一入选城市,成功跻身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第一梯队”。
国家层面持续推进的“县域商业体系”与“快递进村”工程,为乡村消费提供物流通道与制度保障。我省计划到2025年,打造20个以上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争取60个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试点县。
此外,政策工具箱的精准运用也是安徽消费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节假日是消费高峰期。我省充分利用假日开展促消费活动,2025年春节期间,全省214家重点企业实现销售额24.02亿元,同比增长2.93%。“徽动消费跨年迎新购物季”举办300余场活动,覆盖餐饮、零售、文旅等多领域,合肥罍街庙会、阜阳年货节等活动密集落地,形成了促消费的集聚效应。
寻找消费增长新动能
尽管前5个月消费增速居长三角第二,但安徽消费仍然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短板。
我省在高端消费品牌领域存在明显缺失,导致消费外流至南京、杭州等现象突出。服务消费供给不足问题显著,2024年餐饮收入增速(4.2%)低于商品零售(4.8%),文旅、健康等服务消费占比仍低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中心城市对消费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在合肥所有商业体2024年的成绩单中,合肥银泰中心销售额57亿元领跑全省,合肥万象城销售额39亿元。这与南京、杭州等城市,存在明显差距。与沪苏浙地缘相近,市场消费的虹吸效应在所难免。合肥如今已是长三角区域内第4座千万人口城市,可以用好人口优势、走差异化路线。
避免虹吸的同时,更要主动融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消费市场,是提升安徽消费能级的战略选择。万得数据分析建议,加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消费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区域消费品牌认证体系。产业政策方面,可进一步强化合肥—芜湖消费中心城市联动效应,发挥合肥高技术制造业的产业优势,带动属地消费增速提高。
服务业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省挖掘消费增量的重要抓手。
今年一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4%。我省一季度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884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9%。
正如万得数据相关分析报告所建议的,我省应充分利用黄山、徽文化等独特文旅资源,推动体验式消费发展。
今年初发布的《安徽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围绕焕新文旅消费场景,推出商文旅融合集聚区、体育赛事主题线路、“跟着文物去旅行”研学产品,筹划银发旅游列车,拓展低空飞行、房车自驾等新业态。优化科技赋能体验。应用AR/VR技术开发“数字徽州”等元宇宙场景,升级“游安徽”App功能,构建“一站式”智慧服务体系。
当然,从中长期而言,收入分配改革与区域协调发展是根本之策。尤其要立足我省发展的实际,探索建立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升的联动机制。这当中,应特别关注青年群体就业质量,在持续吸引青年人涌入的同时,做到发展留人、待遇留人,这或许才是“旺丁又旺财”的根本之道。
(本报记者 彭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