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新闻战士何云: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创始人
2025-07-12 08:31:42
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太原7月11日电 题:新闻战士何云: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新华社记者万倩仪

巍巍太行,苍山如刃。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村的西山上,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面向东方。纪念碑侧面镌刻着陆定一同志的题词:“一九四二年五月,华北新华日报社社长何云等四十余位同志壮烈牺牲,烈士们永垂不朽。”何云,这位以笔为枪的新闻战士,在1942年日军大扫荡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何云1905年出生于浙江上虞县朱巷乡(今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1933年,因在上海组织抗议日寇进攻华北的群众大游行,被国民党逮捕。4年的监狱生涯摧残了他的身躯,两条腿由于长年戴着脚镣,走起路来已经有些不便。饱经磨难后,何云的革命信仰却更为坚定,1937年恢复自由后,他毅然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出版,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在发刊词中,他鲜明提出:“《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任务有三:一是立足华北,坚持敌后抗战,鼓励、推动全国团结抗战及进步;二是创建、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三是团结华北文化战士,开展敌后文化运动与敌苦斗到底。”1941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成立,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

夜深了,油灯下,一个瘦弱的身影还在工作,手不停地挥动着毛笔。这是吴青记忆中的何云——她的丈夫,一个总是伏案工作的人。在“百团大战”期间,何云曾随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奔赴前线,主持战地新闻采访工作。在炮火纷飞的前线,稿件一经完成,即审即刻、即校即印,以最快的速度将“百团大战”取得的战绩传播至民间,鼓舞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

1942年5月下旬开始,日军调集3万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展开“铁壁合围”。“我们陷入敌人合击圈,被重重包围,当时六架敌机擦着山头低飞,疯狂轰炸扫射。重要山头都被敌人火力封锁,机枪声如骤雨一般。”时任《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李庄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

面对此情形,何云带领200多名报社人员紧急向庄子岭一带转移。他召集大家开会,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分头行动突围。何云带领几位同志转移到辽县东南大羊角村附近,架起电台,抄收延安新华社电讯。

5月28日黎明,何云和几位同志在大羊角村附近的山坡上被敌人发现。面对绝境,他冷静地对身边的战友说:“不要把子弹打光,留下最后两颗,一颗打我,一颗打你自己,我们绝不能活着当俘虏。”这时,一颗子弹射来,何云被击中,身负重伤。当医护人员赶来时,他挣扎着说:“我的伤不重,快去抢救倒在那边的同志吧。”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何云牺牲后,刘伯承将军痛惜道:“实在可惜啊!一武(左权)一文(何云),两员大将,为国捐躯了。”杨尚昆同志在《悼何云》中写道,“何云正在壮年,党所给予的任务尚待竭力完成,今竟不幸牺牲,这确是一个损失!”

今年5月,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研学团队,每天都有上百名来自山西、河北、河南的学生前来瞻仰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参观新闻烈士展厅。讲解员杨振宇说:“每每讲完何云的故事,展厅总会陷入一片肃穆的寂静,不少人都忍不住落泪。”

一位参观者的分享让杨振宇至今难忘,“正是那份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让他在绝境中勇敢面对死亡。”何云与战友们用生命诠释的,远不止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坚守,更是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家国大义,这在中华民族抗战的壮阔画卷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央八今晚开播!33集缉毒刑侦剧... 这个暑期档有点异常清冷了,除了《以法之名》有点水花之外,各大平台都逊色了不少。如今各大平台又继续发力...
(活力中国调研行)在中国首个碳...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
FBI与司法部就“爱泼斯坦案”... 转自:环球网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1日报道,知情人士向该媒体透露,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新城市志|乐园经济竞争日趋白热... 中国大型主题乐园版图再次刷新。7月5日,中国首座、全球开园规模最大的上海乐高乐园正式开园迎客。这是继...
湖南长沙县2025年“星工杯”... 转自:中工网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鑫 方大丰 通讯员 童佳玉“请听题:建档立卡困难职工帮扶的建档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