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刷锉刀是他迷惑敌人的“武器”
郑子扬烈士以木匠身份作掩护 巧建秘密交通线护送战略物资
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烈士实物馆藏室中,一把斑驳的木工刷、锉刀和刨刀片静静陈列,这些都是抗日英烈郑子扬留下的珍贵遗物。1935年,这位出身贫寒的木匠在青岛秘密入党,从此以木工身份为掩护,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12月,他担任中共胶县县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部长,开辟秘密交通线,护送战略物资安全过境;1945年2月2日,为掩护战友突围,他在胶县大连沟屯反清剿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41岁。
日前,记者走访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和胶州市烈士陵园,连线郑子扬的孙子郑玉亭,还原这位革命先烈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郑子扬烈士木匠打掩护 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记者走进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实物馆藏室,只见郑子扬烈士用过的木工刷等工具陈列其中,遗物经过岁月侵蚀,现已锈迹斑斑。记者注意到,这把刷子长20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刷毛沾满油漆。还有两件工具分别为锉刀和刨刀片,锉刀长32厘米、宽9厘米、高4厘米。这3件饱经风霜的烈士遗物,仿佛无声诉说着郑子扬烈士不平凡的斗争岁月。
在胶州市烈士陵园内,郑子扬烈士的墓碑肃穆整洁,四周松柏环绕,庄严宁静。在陵园的烈士英名墙上,他的名字赫然在列。据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褒扬纪念科科长马军介绍,郑子扬1904年出生于胶州南乡袁家小庄村(今属胶州市洋河镇)。郑子扬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在家学得一手好木工手艺,虽然终年劳碌辛苦,全家却不得温饱。后因生活所迫,无奈只身到青岛承揽木工活。
1935年,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思潮影响下,郑子扬在青岛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做木工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年冬,受青岛党组织委派,与徐文治、孙丕生到胶县南乡袁家小庄、山子、宾贤一带村庄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不久,孙丕生遭敌逮捕,徐文治亦调走转移,为了避开敌人追捕,郑子扬旋即去内蒙古、辽宁等地干杂工谋生。之后为了抗日救国,郑子扬返回青岛寻找党组织,与即墨县党组织负责人袁超取得联系,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
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褒扬纪念科科长马军讲诉郑子扬的故事。拓展交通线 开设秘密联络站
1938年2月,根据胶东特委指示,袁超在即墨县率先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七大队,郑子扬参加了这支队伍,并担任第四中队(土炮中队)中队长,带领近百名干部战士活动于胶县、即墨、平度、莱阳,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
1939年3月,韩育民领导的八路军山东纵队胶济一支队成立后,郑子扬被派往一支队工作。在部队里,郑子扬一面筹集枪支、扩充队伍,一面伺机打击敌人。郑子扬和支队的组织领导者先后组织和参加了马店、姜家街、五里堠子、河西店等地的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抢粮计划,破坏了日伪军的铁路交通,给日伪军以接连不断的打击。
1939年7月,八路军胶济一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五支队后方司令部警卫二营。1940年5月,中共胶县县委成立,李奎生任书记,郑子扬任县委民运部部长。12月,郑子扬担任县委副书记兼民运部部长,仍负责胶县铁路以南党的工作。郑子扬首先拓展了胶县铁路以南的秘密交通线,并在红石崖开设了名为“双盛东”的商铺作为秘密联络站,党的基层组织直接发展到胶县南部的杨家山里、薛家岛、红石崖和王台一带。
郑子扬烈士留下的珍贵遗物。
痛击日伪军 护送战略物资过境
1942年9月,胶县独立营在胶县北乡建立。次年1月28日,胶县独立营在胶县、平度边界吴家屯驻防,突遭日军骑兵部队袭击,独立营付出了很大代价,10余人负伤、19人牺牲,部队大部失散。为此,县委责成郑子扬负责部队战后的收容和重建工作。适值春节,郑子扬顾不得与家人团聚,带领县委成员和独立营的部分干部对失散的干部战土逐户走访慰问。春节过后,失散的战士陆续归队,部队集合起140余人。在此基础上,郑子扬又全力进行部队的整顿工作,直至连排干部基本上配备齐全,部队恢复到3个连队270多人才返回胶县南部原工作区域。
胶县独立营受挫后不久,铁路以南的董城党支部出了叛徒,第五区党总支组织委员薛善德被伪军相铭忱部逮捕,解往胶城日本宪兵队杀害。薛善德牺牲后,出于安全考虑,郑子扬将张令芳调到县独立营任指导员,并于1943年8月重组中共胶县第五区总支委员会。1943年2月,中共胶县路南工委成立,郑子扬为工委委员,兼任第四分区委书记、区中队指导员等职。
1944年4月,中共胶县县委从县大队、铁路武工队及部分区中队中,抽调优秀干部战士组成南海第一武工队,四区分区委仍归属胶县县委和铁路南工委领导,区中队与南海第一武工队一起活动。由于郑子扬在四区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南海第一武工队很快在群众中站稳了脚跟,并开辟了九龙山抗日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武工队发展至400余人,区中队也发展至70余人。此后,郑子扬带领区中队配合南海第一武工队主动出击,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取得了围歼伪二区队、全歼冷家村伪军中队、消灭王家滩伪警防团等歼敌160余人的辉煌战果。完成了上级安排的武装护送胶东地方干部到山东分局学习、护送从胶东运往山东分局的黄金及军用地图等战略物资安全过境等多项艰巨任务。
为掩护战友 血战中壮烈牺牲
1945年2月2日,郑子扬与区中队的干部战士在四区的大连沟屯驻防,由于叛徒告密,拂晓被驻防在王台的日伪便衣突袭包围。为掩护战友撤退,郑子扬带领部分区中队队员在大连沟屯后的山坡上与敌人展开血战,最终不幸牺牲。
为悼念郑子扬等烈士,南海第一武工队队长王海亭曾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英勇奋战胆气豪,誓与日寇拼刺刀。胶州儿女多奇志,血洒黄土志不摇……”的豪迈诗句。
/ 延伸 /
一段跨越时空的 告慰与纪念
“在我的记忆中,这几件物品曾是我小时候的玩具。”郑子扬的孙子郑玉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他已69岁,退休后一直在西海岸新区居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岛市文物部门曾前来征集烈士遗物。那时,郑玉亭的奶奶带着姑姑和父亲为生活奔波,无固定居所,爷爷郑子扬的那些工具便暂时寄放在郑玉亭大爷爷家中。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征得郑玉亭奶奶同意后,将这些工具带走并珍藏至今。
“我爷爷的细木工技艺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无论是打制家具,还是制作嫁妆,都非常结实耐用。”郑玉亭回忆道。当年,爷爷的一位老战友也曾跟随爷爷学习木工手艺,表面上是做木匠,实则借此身份掩护,走街串户执行组织交给的秘密任务。由于爷爷从事的是地下工作,许多事连家人也不曾知晓。直到多年后,他才从爷爷生前的老战友口中,拼凑出爷爷参与抗战的点点滴滴。
据郑玉亭介绍,爷爷牺牲后被就地安葬于大连沟屯。2023年,为使英灵更好安息,也让后人缅怀纪念,郑子扬的墓被迁至胶州市烈士陵园。如今,他与众多为国捐躯的烈士一同长眠于此,浩气长存。
(本版撰稿摄影 青报全媒体/观海新闻记者 马丙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姜丹宁)
责任编辑: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