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树的格局)
不过,当时一个小伙伴提醒,就算惠城环保的废塑料处理技术是实打实的,将来恐怕也绕不开原料短缺这个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首先,全球每年塑料垃圾超3亿吨,中国就占了7000万吨,但实际回收量只有2000万吨出头(回收率30%)。这其中可回收的高质量塑料瓶粉碎后可加工成新塑料产品、纺织原料、日常用品等,实现循环利用。
惠城要的低值混合废塑料(农膜、脏兮兮的包装袋)恰恰是回收链里最没人要的“边角料”——这类垃圾回收率连15%都不到。为啥?分拣成本高、卖不上价,收破烂的都懒得碰!它们最终去处是垃圾焚烧厂。
目前全国垃圾焚烧厂行业现状是,处理产能过剩了!据说全国垃圾焚烧厂开机率在68%,已经低于政府补贴75%的红线。也就是说全国垃圾焚烧厂嗷嗷待哺,而惠城的裂解项目又得和它们抢同一批生活垃圾里的塑料。这就好比一群饿汉抢一碗饭,惠城还是个新来的。
由此可见,塑料垃圾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甚至长三角已经出现跨地域抢垃圾的事件,即使这样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地还出现把已经填埋的塑料垃圾翻出来烧的情况。
国内这垃圾焚烧厂或是政府花大价钱投资的,或是参股控股的,所以机器不能停。在这种情况下,跨地域回收塑料垃圾也是个难题。
即使可以跨地域回收,运输成本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槛。如当初惠城环保设想利用新疆农膜,但实际情况是运输成本能吃掉利润个,新疆农膜运到广东揭阳,一趟运费500元/吨,比原料本身还贵(农膜回收价才几十块)。还有公司规划的长江沿线水运(80元/吨)确实便宜,但覆盖范围有限,新疆、西北的便宜原料根本用不起。
目前,这20万吨项目还能凑合,眼下靠政府“喂饭”(揭阳本地垃圾+新疆农膜+塑料厂废料),加上示范项目政策倾斜,勉强够吃。
但公司远期规划近百万吨级,国内塑料垃圾都不够,如青岛300万吨、湖南150万吨基地,原料从哪来?总不能全靠政府画饼吧?如广东承诺的200-300万吨年供量以供后续项目落地,现在签约量连30%都不到。
更头疼的是质量波动,生活垃圾里的塑料成分混杂(含氯、重金属),直接导致裂解装置停机检修(揭阳项目4月点火后已停机好几次)。产能越大,原料杂质引发的停产风险越高!
说白了,20万吨项目是“小试牛刀”,百万吨项目才是“真刀真枪”。原料问题不解决,千亿产值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